古惑仔电影害了几代人?

2020-04-19 娱乐 173阅读

时隔数年,想重新说说这个问题(语多勿怪)。

《古惑仔》首见于漫画作品,出品时间是1992年,而电影作品则被改编于1996年上映。时至今日,计以正传、新传和外传(别传),古惑仔系列推出了十数部。成了港片在这一时期并不多见的“每部精品”系列,更与《赌神》等一众枪战片,组成了香港暴力美学商业作品的时代性标志。

在这背后不难发现,自90年代《古惑仔》问世以来,中国各地充斥着它的“信众”。无数青少年如同海绵吸吮水分那样,如饥似渴地学习、仿效影片中的穿着、打扮、发型、纹身和言谈举止。而更可怖的,便是影片对青少年人生中最重要时刻的三观塑成产生了影响……

大约是在同一段时间里,国内开始出现了恶性未成年暴力的关注和报道,趋势上不仅逐渐向校园内蔓延,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愈演愈烈。距离首部《人在江湖》上映3年后,以1999-2000年为计,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些案件有:

  • 1999年11月27日,安徽省芜湖市宣城区一名15岁广德籍少年在一刻钟内被打死;

  • 2000年3月14日,重庆市江北区一名15岁少女因举报社会青年,被西瓜刀连砍64刀。

  • 2000年3月21日,广州市工业大道一名11岁女生,被另一名16岁男生追砍24刀,依稀记得是“求爱未果、丢了面子”;

  • 2000年11月14日,江西丰饶某中学一名转学生(实则20岁社会青年),先砸书方式挑衅,而后分别刺伤、扎死两名学生(亲兄弟)。当时有媒体报道标题为“江西一中学雇流氓管学生,名誉班长打死学生”;

如果说上述这些案例,尚不算与《古惑仔》系列息息相关,那么在2013年,即《江湖新秩序》出现的同一年,人民网可见报道“少年犯罪呈三种趋势”,文中说到: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

从1996-2013年,17年过去后愈演愈烈的,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暴力化、团伙化、低学历等一些与“古惑仔”影片高度匹配的犯罪特征。


看到这里,无疑会对《古惑仔》系列产生一个怀疑甚至是仇视的心态,认为它起到了极其严重的诱导作用。可是不妨从另一方面,比如正传系列对应的别传,像1997年《战无不胜》衍生出《少年激斗篇》和《洪兴十三妹》,再到此后99年《洪兴大飞哥》、2000年《山鸡的故事》……从这些对比中不难发现,《古惑仔》系列在“恐吓”观众。

《少年激斗篇》是一群文盲少年的热血冒进、《洪兴十三妹》讲述了女子涉黑的可悲下场、《洪兴大飞哥》则是改邪归正到连鼻屎都不会挖。至于《山鸡的故事》……梁咏琪死后陈小春表现出的哀恸极易引发共鸣。

如果说“未成年犯罪、青少年暴力”是一部或一个系列影片带来的问题,这无疑让人觉得荒诞可笑。但看过其中内容后,敢断言毫无关系的,那绝对是睁眼说瞎话。所以谈《古惑仔》系列与“未成年犯罪、青少年暴力”的问题,或许仍可用一个“枪杀人还是人杀人”的思路去看待。诚然可见人杀人之定理,也可言枪杀人之便利。但在这里应着重于“无枪便无杀人了吗?”的问题。

对青少年的重视,不应以归罪于某部影片、某种文化为结论。这对社会、家长和孩子自身,都是很不负责任的。我对这个系列影片的观影意见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去看,去看看它是怎样影响青少年认知社会负面信息的,作为孩子难以自主辨析其内容好坏的影片,这个系列真的很需要家长介入。甚至于由于目前有了一个足够长的“观察期”,可以很好帮助家长借此说明错误认知影片所引发的影响。虽然不只是《古惑仔》系列才有这种影响,但好的例子,举一个便足以说明问题。

如果孩子自己去看这个系列,就会出现只认正传,而忽略别传,或更加错误的认知。那么继而其心中所思所想的,无疑会是风光大佬威风堂堂,而非记着打赢吃牢饭打输火葬场这样的结局。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