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孩子要形成合力
中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传统。实际上这并不是最佳的教育组合。重要的是--家长教育孩子要形成合力。
家长教育孩子,彼此之间会发生地,在家庭教育中常遇到这样的事例。例如有一家,三口人,夫妻俩带一个上五年级的儿子。丈夫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一旦有时间跟独生子在一起就闹个没够,惯个没样。妻子看了生气,责怪丈夫把孩子的好习惯给破坏了,丈夫就口头检讨,而行动不心。一次,儿子对爸爸说出了非常不礼貌的话,妈妈一气之下罚儿子给爸爸下跪,当儿子顺从地跪下时,爸爸心疼得眼泪都要流下来了。罚完之后,这位父亲带儿子到饭店点了好几个好菜,请儿子美美地吃了一顿以示“歉意”。你看,这位母亲,让孩子罚跪固然不妥,而这位爸爸的表现,不也很值得研究吗?
孩子在教育中成长,家长的合力教育能使孩子成长得更好。如果做长辈的你这样教育,我那样教育,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大吵起来,孩子该听谁的?这样的教育,孩子盲然不知所措,长此下去或者是非模糊,或者我行我素,不仅教育失效,还会造成负效应。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呢?主要原因是长辈们对家庭教育规律和方法了解的太少,而且往往又自以为是。
怎样做才能克服矛族闹盾,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呢?
首先,家长要树立“合力”教育意识。教育孩子,力量只能合,不能分。那么“合”在什么地方?应该“合”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上。这就要求家长认真地回顾一下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有没改碧有不妥之处。同时,也应认真回想其他长辈的教育行为有无可取之处,谦虚的态度和必要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在树立“合力”教育意识的前提下,经过认真思考,开一个统一家庭教育思想、方法的家庭会议。坐下来坦诚地交流彼此的想法,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最后“求同存异”。在教育孩子时,按照已经统一的认识去做,定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摘自《现代家教》
家长教育孩子碰到六座“大山”
推荐人:中华教育服务网 信息发布日期:2005年11月09日 16:05
孩子不爱上学、逃课,怎么办?孩子不自信,怎么办?核穗举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近日,越来越多的家长拨打本报热线求助教子困惑。记者做了粗略统计,发现家长教育孩子遭遇六大难题。
通过对热线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父母在注重培养孩子智商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情商的培养。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 、意志、耐受挫折能力等方面的品质。它主要包括:情绪控制、自我认知、自我激励、认知他人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孩子粗心,注意力不集中
一位刘女士来电称,她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小华(化名)很聪明,但注意力却不集中。上课时小华总是交头接耳,不专心听讲。下课后就在学校里疯跑,从不安静地待一会儿。在家里做作业时,没人跟他说话,他就变得很不耐烦,不是东张西望,就是爱愣神,眼睛盯着一个地方,一看看半天。
对此,小华的老师做了不少努力。看小华爱乱跑,老师就让他担任课后监督员,如果看到哪个学生在学校里乱跑,小华就要去制止他。但是没两天,小华就主动向老师辞职了,“我就是一个爱乱跑的孩子,我怎么去管别人”?
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后来小华做了错事,刘女士就严厉地批评他。每次刘女士批评小华,小华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他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还头头是道地分析给刘女士听。
几天来,记者接到的热线中,孩子粗心、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课,成为家长们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记者从济南市一所小学的心理咨询室了解到,反映孩子边学边玩的家长占了多数。
孩子自卑,缺乏自信心
“孩子没有自信怎么办?”昨天下午,一位李姓母亲打来电话问。李女士的女儿上初中了,在小学时成绩还不错,但进入初中后名次就不如从前了。李女士希望女儿的成绩能再好些,可女儿总是没自信。
要是碰上有人夸女儿聪明伶俐,李女士就会趁机鼓励女儿,可女儿却不以为然:“人家当着你的面,当然说好听的了,能信吗?”
李女士也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对女儿说:“你的成绩一定还能提高,名次也能提前一些的。”每到这时女儿就会回道:“我提前了,人家不也提前吗?”
女儿的不自信不只表现在学习上。有时李女士教女儿做些家务、手工,女儿也总是说,“不会,我可做不了”。
李女士说,其实女儿有很多优点,她作文写得不错,画得一手好画,每天晚上都很自觉地学到10点多。但女儿的不自信却让她很无奈,“这一定会影响女儿的学习劲头的,也不知是不是家长、老师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她百思不得其解。
热线咨询显示,孩子自信心不足,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成为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面临的第二大问题。
孩子自私,缺乏同情心
许多父母还表示孩子太娇气、霸道,缺乏同情心,对别人不够关心。
有一位母亲打电话说,她4岁的外甥来家玩,她对小外甥很热情,没想到5岁的女儿因此对小表弟产生了敌意。看到小表弟摔倒了,女儿不仅不去扶他,反而在一旁哈哈大笑;小表弟不小心把水撒到地上,女儿就赶紧跑来告状,脸上一副幸灾乐祸的表情。描述起来还会添油加醋,鼓动妈妈去批评小表弟。
女儿的这些表现让这位母亲很吃惊,她忙去与幼儿园老师沟通。老师告诉她,她的女儿在幼儿园里表现得也比较自私,很少主动帮助别的小朋友,不许别人碰她的玩具,还总是把自己的书包看得特别紧,甚至有时活动时都会一直背在身上。
感恩教育是情商教育中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认为自己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却没有想过让孩子也要学会爱别人。尤其是独生子女中存在的自私、任性,让父母伤透了脑筋。
这就要求父母在平时的教育中能让孩子明白父母的不易,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付出爱心。
孩子厌学,不喜欢学校
与孩子的任性、自私相比,孩子厌学更让父母们头疼。
周女士拨打本报热线,说上四年级的儿子因为完不成作业受到老师的批评,不愿去上学了。这让周女士很奇怪,她耐心问儿子怎么回事,儿子却支吾着不肯说。后来周女士答应帮儿子请天假,儿子才告诉她,因为头一天的作业没完成,老师批评他了,老师还说:“如果再完不成作业就不用去上学了。”
周女士劝儿子说:“你是这么聪明的孩子,怎么会完不成作业呢?”没想到儿子说:“妈妈,我宁愿做个傻孩子。”
“老师批评你是为你好。”周女士耐心地劝导儿子。“不是!……妈妈,你去学校打老师一顿吧,最好一拳把他打死。”儿子的话,让周女士倒吸一口凉气。
在一些家长眼中,小学的孩子已有了学习压力,产生厌学还可以理解。但幼儿园应该是快乐的地方,孩子却不愿去,这就很奇怪了。一位母亲说,女儿上幼儿园中班,在家里特别活泼,可一进幼儿园就像变了个人,不爱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而且经常会闹着不愿去幼儿园,一家人软硬兼施把她送去后,一两天就适应了,可是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反复一次。
除了上述四大难题外,孩子情绪化、经常与家长发生对抗;不愿和周围的同学、朋友、亲人交流,也是家长热线咨询较为集中的另两个问题。
父母给本报打来的电话中多数是担心孩子不想上学了,学习成绩下降了,却没有意识到这是因为情商发育不完全而影响了智商的发展。
现在许多家长一味地追求对孩子智商的培养,而情商的培养因为短期内不会看出效果,所以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忽略了这一点。直到有一天孩子因为讨厌某个老师、挨老师批评而不想去上学,父母才知道原来是孩子的情商出了问题。
家长教育孩子的几个误区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家长不乏其数,他们希望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但苦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有的家长与孩子交流较少,即使关心 ,也只停留在孩子考了多少分上。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后,教育的任务就交给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了,做家长的只要能保证他吃好、穿好,供他完成学业,就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了。以上都是家庭教育的误区所在。
误区一:"老师,这孩子我是管不了了,只有交给您了!"——家长误认为能"管"住孩子,就是成功的教育
家长说这话时的心情多半是焦虑的、无奈的。他们错误地认为,父母能管住子女,家庭教育就算成功了,否则就是失败的。甚至在开家长会时,家长们往往在一起切磋如何"管"孩子的经验。家长的观念错就错在一个"管"字上,为什么不把孩子当朋友平等对待而当犯人一样看管呢?有些家长害怕孩子放学不按时回家,每天"跟踪服务",甚至还时常有家长在上课时在教室外张望,看其孩子在不在认真听课,还美其名甲"突击检查",弄得学生、老师都很反感,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棍棒出孝子"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封建家教方式,可至今仍有不少父母拿它作为教育的金科玉律。这种打骂等简单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自控力差,当着家长的面老老实实,一离开父母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加上在家中找不到温暖,容易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结伙,甚至走了犯罪的道路。
教育孩子如同"大禹治水",宜"疏"忌"堵",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需要堵,但更需要导。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家长的种种管束如唠叨、爱打听行踪等,常使他们感到心烦。长此以往,孩子与家长就服对立情绪,有了冲突与磨擦。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孩子观",把孩子当作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主精神,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度"。孩子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生活,感到自己的独立要求得到理解,就能和家长格外亲切,两代人的感情就会得到协调,双方以一种平等的方式交流思想。切忌采用打骂等简单的家教方式。打骂会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孩子怕挨打就会编瞎话,久而久之,孩子易养成说谎的毛病。家长应讲清道理,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受惩罚,使他们心服口服,甘愿受罚,有资料表明,爱护关心孩子与通情达理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善于处理各种冲突,对自己充满信心,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失,很少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家长应多给孩子一些肯定,人都是渴望得到赞扬的,得到赞扬后,人的心情舒畅,信心倍增,他会喜欢给他赞扬的人,喜爱做给他带来赞扬的事。
误区二:"儿子,别那么傻,这本你爸从北京买来的资料不要带到班上去,给同学们看了,你考试就得不到第一了。"——教孩子不正当的"竞争"意识
有句话说得好:"体育不好是残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废品。"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道德素质。家长要改变"重智轻德"的倾向,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培养孩子高尚的思想情操,胜过任何物质财富。家长是孩子最接近的榜样,不论家长本人的品德修养如何,孩子都把他们看作榜样而予以模仿。家长不应把社会中的不正之风带到家庭中去。家长要将正确的竞争观渗入家庭教育中去,一方面要鼓励孩子与能人、先进人物较量,正确对待胜负,另一方面要教育孩子懂得只有有益于社会进步的竞争才是道德的,必须凭借自己的真实本领取胜,不能采取不道德的手段来取得暂时的领先。学生有正当的"竞争"意识,是件好事,有利于破除中庸思想,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提高社会生存能力。但上述那位家长教育给孩子的"竞争"意识,恐怕就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一块绊脚石。现代社会分工更细,没有一项高科技成果是能靠哪一个人独立完成的,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团结合作精神。
误区三:"为了你读重点,我们都省吃俭用,你再学习不好,怎么对得起这些钱呀!"——激励孩子的办法比较消极
随着择校生增多,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每逢开学,一些重点中学的校长办公室、教务处里挤满了家长,原来他们是在为其子女花高价办理借读手续。某些家长常拿这样的话来刺激孩子:"为了你能读重点,家里可是负债累累,你再学习不好,怎么对得起这些钱呀!"家长的初衷是好的,是想让孩子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但这些话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投下多么大的阴影啊!一些学生在成绩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时,自信心受到打击,长期这样下去易患精神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学生的作文中常流露出诸如此类的压力,思想包袱非常重。
因此,家长应以正面鼓励为主,不要总是拿经济问题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一时的失误并不能说明孩子的智商和能力就差,要允许孩子犯错。在西方,年轻人被认为是"拥有犯错误的权利"的人。孩子入学成绩偏低,说明学习基础还是比较薄弱,难免有跟不上的苦恼,家长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帮助他(她)一起找原因,树立自信心,并告诉孩子:"你能行!"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如果连父母都不想信他,他还有自信吗?这样的例子不少,有同学在家长的鼓励和帮助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增强了自信心,成绩由入学的倒数第二名提高到毕业时的前五名,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重点高中。另一个却心理负担过重,不能继续正常的学习,不得不休学在家。对比两者,就知道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重要!树立自信心也是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催化剂。其次家长对孩子应做出恰如其分的要求。
如要求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天资或其他主客观条件,良好的愿望难免会落空,家长为此会作出一些不近人情的行为。在这方面,发生的悲剧还少吗?夏斐之死令人痛心,徐力杀母更是值得深思。不少家长认真分析孩子的智商、学习基础等主客观条件,对孩子做出了恰如其分或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发展目标,而且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及实际情况不断为其制定新的发展目标,并提出合理要求,做到既严格要求,又耐心说服;既允许孩子犯错误,更允许孩子改正错误,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家长应采取恰当的激励方式。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孩子了解到家中经济的困难,父母挣钱的不易,从而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以报答父母的一片苦心。可以安排学生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陪父母上一天班或做一天家务,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家务活的繁重,并要求学生写出切身感受,让同学从中懂得今天能坐在教室里听课,是多么来之不易,对父母也不再要求这,要求那了,还会与父母分担忧愁,在节假日勤工俭学,以补贴家用,同时在学习上更加刻苦。这样做,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误区四:"孩子成绩不好,花钱请家教,成绩就会上去了。"——不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家长们虽然重视子女的教育,却不甚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往往得不偿失。孩子成绩不理想,父母便不惜重金为其请家教,甚至专人辅导。家教确实会使某些孩子成绩提高很快,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这是家长们万万没想到的。学生因晚上家教时间占用过多,老师布置的任务只有拖到很晚才能完成,因而睡眠不足,上课打瞌睡,没有听懂,再请家教补,造成一种恶性循环。适当补缺补差是可行的,但如果长时间地请家教,只会导致孩子的依赖心里,上课不认真听讲了,心想反正有家教辅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味地强化、灌输只会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对于这类学生的家长,笔者首先向他们解释课堂45分钟的重要性,如果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课后两个小时补不回来。其次睡眠不足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青少年阶段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如果不注意劳逸结合,会导致体质下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且向他们建议适当减少家教。诚然,对一些薄弱学科适当补缺补差是可以的。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课后有不懂的问题可以主动请教任课教师。今后的学习道路还很长,而且到了大学、研究生学习阶段,主要靠自学,如果在中学不培养自学能力,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后,也会感到极不适应。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总之,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协调,若脱离学校教育另搞一套,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又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败俱伤。家庭和学校作为儿童教育过程的两种主要的教育力量,如果能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就会推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