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罕走廊(英语:Wakhan Corridor;波斯语:واخان),又称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尔,是阿富汗巴达赫尚省至中国新疆的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东段之间的一个山谷。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我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整个走廊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中阿两国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92.45公里。[1]
中阿之间一年8-9个月大雪封山。历史上曾为中国领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也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东晋高僧法显、大唐高僧玄奘和西域佛经汉译创始人安息高都曾经过这里去印度研究佛法。
来源:瓦罕走廊的阿富汗地带是1895年英国和俄国划定的英(英属印度)俄隔离带、缓冲区,送给阿富汗。该领土及帕米尔高原本来是清朝的,面对英俄划界事件,清朝政府向英、俄进行了抗议和交涉。
广义瓦罕走廊长约400公里,东西走向,其中在中国境内长约100公里。中阿边界线只有92.45公里。
中文名称
瓦罕走廊
外文名称
Wakhan Corridor
别名
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尔
所属地区
帕米尔高原
地理位置
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之间
地理
位置
瓦罕走廊北依帕米尔高原南缘与塔吉克斯坦相邻,南傍兴都库什山脉东段与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相接,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瓦罕走廊地势图
长宽
瓦罕走廊300公里在阿富汗境内,最窄处仅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1]中阿两国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92.45公里。瓦罕河由东向西流160公里后,在当地主要村庄卡勒尼亚兹贝格(Qal'eh-yeNiazBeyg)附近注入帕米尔河。
广义:长约400公里,东西走向,其中在中国境内长约100公里。
问题:有的说中国部分 “南北宽约3至5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可是中国地图上的中国-阿富汗边界,最窄处也远远大于5公里,是数十公里。
地形
瓦罕走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其东、南两面地势较高,西、北部地势较低。
气候
瓦罕走廊属于高寒山区,每年除6、7、8三个月外,均为大雪封山期。中阿接壤的边境地区基本上是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地势复杂,气候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3]该地区是濒危动物阿富汗雪豹、马可波罗羊的主要栖息地之一。[4]
历史
瓦罕走廊历史上曾是欧亚大陆地区的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中亚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早在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这里就曾经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的古波斯帝国(前550~前330)极东部地区,公元前4世纪,来自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东征中亚、南亚的时候也是绕过这里到达印度西北部的。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从长安沿古丝绸之路西行求佛,归来后著有《佛国记》。法显在书中描述经过葱岭的路程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5]
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启程赴天竺(古印度)那烂陀寺,途中经过瓦罕走廊,并于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将其所见所闻写成《大唐西域记》。玄奘东归时,经由帕米尔高原的瓦罕通道,通过明铁盖达坂进入今日中国国境。
公元747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轻骑通过瓦罕走廊灭小勃律国,重新打通丝绸之路,但随后这一带又被兴起于西南亚地区的大食国和兴起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吐蕃、后向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的葱岭(帕米尔和喀喇昆仑诸山)给占领,从此唐朝的疆域退出这一带。
19世纪末,由于俄罗斯帝国的侵略扩张,中俄两国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整个帕米尔高原发生争端。同时,俄、英两大帝国由于在中亚内陆地区争夺势力范围,也不断在阿富汗地区发生冲突。为避免进一步的冲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划定两国在帕米尔的势力分界线,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划作两国间的“隔离带”,这条“缓冲地带”就是瓦罕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