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何时回暖?

2020-04-16 财经 170阅读
1、正在回暖中
2、国家统计局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7.5%,与一季度7.4%的增长率相比有所上升。
经济回暖得益于政府出台的微刺激组合拳。在一季度GDP增幅创18个月最低水平后,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包括交通水利建设、棚户区改造、定向降准等一系列稳增长措施。
受此影响,二季度GDP环比增速由一季度的1.4%大幅回升至2%。表明微刺激政策已初见成效,但二季度的经济回升态势是否得以延续仍有待观察。
在周三数据公布之时,国际市场澳元小涨,但随后快速下跌,铜价也走低。作为深受中国经济影响的指标,澳元与铜价的走势也从侧面反映出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走势的担忧。
3、上半年GDP增长7.4%,略低于7.5%的增长目标, 经济下行压力仍存。刺激措施能否持续仍是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
在财政政策方面,过高的财政赤字已成为最大瓶颈。截至6月末的12个月滚动财政赤字已达1.4万亿,创历史新高,并且已经超过2014年全年1.3万亿的财政预算赤字水平。这意味着中央动用财政政策的空间不大。而在债务考核趋严背景下,指望地方财政继续举债支持基建投资也不现实。
货币政策方面,定向降准仍是央行主要手段。即通过数量工具而不是价格工具来调节市场流动性。但从当前国内金融市场来看,不仅社会融资总额创历史纪录,银行信贷总额也有望达到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市场融资的过度扩张导致数量工具能够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根据过去几年经验,稳增长措施只是刺激政策,效果持续时间有限。2009年大规模刺激政策后,效果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而2012年的刺激效果只持续了几个季度。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改革”真正落地之前,中国经济难有惊喜出现,如果下半年不继续采取刺激措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4、中国应加快推进能够激发企业和私人部门投资及居民消费的改革,容忍房地产及相关重工业深度调整、并相应地清理金融部门,以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不可否认,中国需要采取这些改革措施降低债务、增加消费、减少经济对投资的依赖。但如何寻求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平衡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放缓去杠杆,但前提是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季度GDP增速降至7.4%后,紧接着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就密集出台。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三季度经济增速基数更大,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一个季度要保持较高经济增长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新的刺激措施也面临更大挑战。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