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以"自我"存在为前提的生存模式。而"自私"说白了就是关怀自己,在确保自我存在的前提下去服务他人,因此要判断一个人是否"自私"离开了公序良俗的普世原则就无从判别了。
——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自我",而这个"自我"具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自我"是指个人自身及其相关的事物,是"自我"的核心内涵;广义的"自我"则是指与个人利益密切关联的人群、组织及其有关的事物,是"自我"的外延扩展;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自我"可随着人际环境的不同自觉地进行收缩或扩展的调整。特别是面临重大利、弊抉择时人们的"自我"意识就会自觉地进行个人责、权、利的衡量,当其在事件中获得的权、利大时,其就会主动承担较大的责任,反之当其获得的权、利小时,就会放弃责任。
——"自私"既是在一个责、权、利相互制约下的人性法则,也是公序良俗普世原则对于个体行为的规范结果。列如:父母都会自觉地将子女认同到"自我"的范围之中,有时权重甚至还要高于父母自身。
—— 一般来说,那些性情孤僻、诉求经常被忽视、被排挤的人群会表现的比较"自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不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因而他们也就无法认同他人进入"自我"的外延,而且自身利益常常被强者侵占或牺牲掉了,"自私"不是他们向别人索取,而仅仅是一种自卫与报复的形式罢了。
——因此离开以上两个基本观察点,以旁人的视角去判断某人"自私"与否既不客观、也是不公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