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澳大利亚牧场打工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条件

2022-04-05 财经 65阅读
上图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

作为新媒体、新经济的代表,新浪网特制作《总编在线》版块,希望通过与各大主流媒体总编辑与网友、读者的近距离交流,为记录中国媒体的发展轨迹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这个特别系列访谈中,我们邀请的总编,将通过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的方式,与我们的受众共同探讨传媒业的发展、问题,以及最新的标志性事件与现象。

在线的媒体总编缉,均来自最具社会影响力、最具媒体传播实力及新锐视角的媒体。

我们的目的是:共同丰富与繁荣大媒体概念与产业,为让媒体受众近距离倾听传统媒体高人的声音。

第20期《总编在线》:2003年3月26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以下为本次嘉宾聊天的实录全文: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新浪总编在线第20期聊天现在开始,我们今天请到的嘉宾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拴科先生,他曾经从事过南极、北极、青藏高原的地貌第四届地质环境演变的工作,下面请李社长介绍一下他个人的一些情况。

李拴科:新浪的网友们,大家好,我是第一次到嘉宾聊天室来谈一谈我们的杂志,我自己是从科学研究转向媒体的行业,23岁到33岁,十年的时间,在南极、北极、青藏高原进行考察和研究工作,前后算起来有四年的时间在南极做考察研究工作,有四年在青藏,有两年在北极,从33岁到现在,这个杂志以前叫地理知识,1998年改成了现在的这种形式,这个杂志2000年10月份命名为《中国国家地理》。去年1月份,日本版的版权卖给了日本的出版公司,出版了日文版。

主持人:从刚才社长的介绍看,社长的经历很丰富,杂志也很专业,请社长介绍一下这本杂志的读者定位是什么?给哪些读者看?而且办这个杂志的宗旨是什么?

李拴科:说到这个问题,稍稍占用大家多一点的时间,谈到媒体的定位和宗旨的时候,很重要的是媒体的性质是什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最重要的是后面两个字——地理,这涉及到怎样认识地理,对于地理的概念,我们所有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体验,都有一定的了解,比方说我们刚出生的小孩,当他很小的时候,如果天气变化了,父母不能及时增减衣物,或者保暖,就会生病,甚至一些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没有多少文化的成年人,对于地理多少有一点了解,比如说出门会告诉他向东走,向西走,今天刮风了,今天下雨了,起沙尘暴了,能见度很差等等,这是很朴素的地理概念,这是从有了人类,或者说对我们个体来讲,从一出生伴随我们一生的东西,最朴素的地理概念,甚至说只要有生活积累,哪怕没有多少教育背景,也依然是存在的,这个层次的最朴素的地理认识,实际上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个层次,上升到地理的实践方面,比如说农民要知道什么季节要播种,什么季节浇灌,什么季节除草,什么时候收割,跟生产直接相关的,这是实践地理的范畴。工人要开矿山、修公路,挖矿、搞勘探,我们要旅行,走到哪儿,上什么路,过什么山,穿什么衣等等,跟我们出行有关的,都是我们实践地理的范畴。这有助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除了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之外,还要靠基础的教育,没有基础的教育环节,第二层次的地理素养就不太可能形成。

第三个层次,就是版图、地理理念和地理哲学,我们讲到中式版图,军人的天职就是守卫中式版图,这样版图的概念是军人应该有的。政治家来讲,守卫着他自己应该有的界限,这样的界限是政治版图。商业版图,大家多少有一些了解,比如说有一些倾销,什么是叫做倾销,从地域上来讲,就是我的地区通过其他的方式侵入你的地盘了,大家组织WTO,实施一个新的规则,限制一下。文化版图就是自己拥有的文化属性,什么样的地域,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衍生、传承、发展、变化的,像我们的汉文化一样,我们的汉文化就是独有的季风气侯下,繁衍、发展、变化的。

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或者说对于我们出行者来讲,出行的理由。大家会看到很多旅游的题材,旅游的媒体,或者旅游的书籍,介绍的是类似于菜谱一样,告诉你要去哪儿,比如说我是外地的游客,今天到北京了,会告诉我今天去天安门,明天去故宫,去长城等等。我到了北京,我为什么去长城,为什么去故宫,为什么去北海,一定有独有的自然的魅力和人文的精髓的东西吸引了我,这样我才去。因此,我们要介绍中国国家地理是什么呢?中国国家地理主要是以地理思辨、地理哲学,刚才我所讲的第三层次的为媒体的立题命脉,两句口号的东西,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解释起来道理很简单,《中国国家地理》这样的媒体,对于自然和人文的描述和展示,不仅是美,更重要的是思辨,也就是惊叹号加问号,落脚到对人文的影响,中国国家地理这一期我们讲的沙尘暴,我们知道,很多媒体里面展示的沙尘暴是妖魔式的,我们都知道沙尘暴很坏,很糟糕,弄坏了我们的家园,让我们的房子很脏很乱,谁又知道沙尘暴是我们地球上不可获缺的,对人类有巨大的贡献?比如说海洋里面,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瘀泥,实际上海洋的瘀泥不是一般的泥,是营养的矿物质,有大部分是通过沙尘暴带过来的,小时候是通过河流冲到海里面的。如果没有沙尘暴,假如我们有能力把所有的风沙都压下去,整个海洋系统都会崩溃掉,这样对我们人类一定是灾难性的。

除此以外,沙尘暴减轻地球的酸雨的危害,如果没有沙尘暴,酸雨已经威胁到我们北京的地区了,着是因为沙尘暴里面的气溶胶的物质颗粒,综合了酸雨当中的绝大部分的东西,使我们感觉到雨没有那么酸。另外是全球变暖,正是因为有了沙尘暴的作用,大大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诸如此类的东西,媒体应该有责任告诉社会,让社会真正认识到,一个自然现象的存在,一定有它的存在的道理,自然规律是不能抗拒的,很多自然规律我们无法改变,只能适应它。这样一个纯自然的题目,落实到人文上面来,让每个受众都能感受到它的对人文的影响。

返过来,昭示人文精华,人文类的题目一定要揭示它的自然背景,讲一个浅显的例子,很多媒体都讲吃,很多手法去讲,我们可以想到,我们很多饮食类的杂志,菜谱等等,很多都可以做的。地理杂志可不可以讲吃?地理杂志最朴素的概念是衣食住行,有地区的差异,一个地区的人吃的工具跟别的地区不一样,我们中国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吃的形态也不一样,一个地方的人用嘴吃,如果另外一个地方的人用鼻子吃,另外一个地方人用耳朵吃的话,这是一个地理的话题。如果还有另外一种办法,网友都知道,中国是由五色土组成的,大家想过没有,每色土上人们吃的方式,或者用料的搭配有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地理。

比如说我们的西北地区,主体上以吃酸的为主,因为西北地区的水质和黄土分布面积很广,这个地方生产的蔬菜、食物碱性很高,吃酸的东西有助于PH值的平衡,黑土地以咸的为主,因为黑土地里大量的镁,咸的东西可以分解每。长江中夏有底带,吃辛辣的东西,等等,这本来是人文的话题,背后有自然的背景,从这个角度做,这就是我们要做的话题,这些东西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这样讲呢,我担心有网友们误解,正因为有这样的题材,你们在生拉硬拽,在编造这样的故事,对于不同教育背景的人,不同的行为的人一定有他的看法,农民对于土地依附于它,是无奈的依附,很多人愿意到城里打工,不愿意在土地上生活,但是同样这块土地,组织文学家、艺术家、画家、作曲家,建筑开发商,当然包括地理工作者,我们每个人写的考察报告不一样,作曲家会写一首很好听的音乐,画家会画一幅很有激情的画,文学家会写散文……

主持人:我们国家的地理杂志也做了一期沙尘暴,这对于北方的市民来说,可能是影响很大,而且可能立刻会感受到沙尘暴给我们带来的不便。现在有两个问题,我们的杂志走访了兰州和古浪和武威这些地方,我们想了解一下,中国的沙化到了什么地步,刚才社长说没有沙尘暴也是不行的,是不可获缺的,那么我们想,一个是到了什么地步,第二个,现在有一种观点,沙化可以控制,但是不能根治,您是什么样的看法?

李拴科:从自然的概念来讲,沙漠化是自然的过程,人类不能改变自然的足迹,如果人类强制地改变自然的足迹,像我们以前讲的,我们要征服大自然,跟大自然斗争,这是不可取的,最后造成了大自然更厉害的报复,沙化的过程是自然的过程,所以我们采取一些植树造林的方式,不一定控制住沙漠化,因为树木的增长跟沙漠化有一定的感到,这个地方应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因的。

我们的南疆和北疆两块大沙漠,全球有沙漠也有绿洲,新疆越来越干,变成大沙漠、戈壁,但是大家别忘正是全球性的被回归性的地带,都是沙漠地带,我们国家的长江中夏忧烦而是鱼米之乡,大自然有不同的格局,就会有不同的自然地带,该种什么树,该长什么草,该是什么样的景观,就一定是什么样的景观,大的规律不能改变的,人类也没有必要改变它。返过来说,中国的沙化的程度究竟什么样,抛弃掉某一个小镇,某一个小村庄,某一个房子,大范围讲,有些地方在沙化,有有些地方沙化在减退,在变成草场。除非有一些地方的沙化是因为人类无知地开采它,植树造林不能防止沙化的进程。有一些地方,地表的水很少很少,本来能满足草场的需求,草对水的需求很少,如果就这么一点水,能供应,做个比方,这一杯子水,能养活周围一平方米的草场,这个地方的草场就不会变成沙漠,如果我非得栽一棵树,大家知道,树的根系很强的,会扩张到其他的地方,把其他地方应该长草的水都吸过来,结果是草死掉了,表面裸露了,成了沙化,这样树也活不了,随着树越长越大,需要的水分也越来越多。

我们对自然的改造利用或者保护的时候,一定要科学地分析和利用,不能盲目地植树造林,很多小地区的沙漠化的过程,恰恰是因为我们人类植树造林引起的,所以植树造林从泛义上讲,有足够的降水地区植树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我们的家园的很好的手段。但是你可以想象,非得在大沙漠里面,把它变成绿洲,种出很多树来,不可能的,不现实的,只能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更恶化。

对于沙尘暴来讲,靠植树造林解决沙尘暴问题,更是一个谎话,更不现实,沙尘暴是高空的,几千米以上的地区发生的,靠大气层输送,带到很远的地方,带到夏威夷,夏威夷正是因为有了我们这样的沙尘带过去了,所以夏威夷很繁华,如果没有沙尘暴,夏威夷跟现在太平洋其他的海岛一样很孤独,所以,这关联一体的课题一定要有科学的看法。

我认为北京的沙尘暴是减弱了,北京三大怪之一,就是北京的姑娘冬天头巾带两片,一片防寒的,一片防沙尘的,说明现在已经减弱了,为什么现在群起而讨伐?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现在大家维持基本的生活的宽敞住房都做不到了,现在生活提高了,有这样一些很糟糕的天气过程,大家肯定很恼火,这是一个社会形态的问题。

主持人:既然我们正在大力地提倡植树造林,刚才社长说这么一个问题,植树造林不一定能够根治沙化。

李拴科:分地区,这个地区是一个自然地区。

主持人:我们受到沙尘暴干扰的市民,生活当中应该怎么可以减少这种东西,让我们对沙尘暴的感受上有一些改变?国家治理沙化的时候应该有哪些策略来做这个事情?

李拴科:遵从自然规律,这个地方该是荒漠的地方,就不要管它,该是牧场、草场的,要维持它的载畜量,不要把该放牧的地方变成耕种的,一定要按照自然规律。对于城里生活的市民来讲,要提醒大家,沙尘暴和我们的就地起沙是两种概念,北京风很大的时候,很多工地需要表面的加盖和撒水,减少就地扬沙扬尘,自然规律人们不能阻挡和改变,我们改变一个自然规律的时候,可能这样的危害少了,会有其他的设想不到的对人类危害更大的自然现象,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自然的上帝。

网友:这个杂志是哪里主办的?是不是有外资介入?

李拴科:《中国国家地理》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助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主办的杂志,没有外资的背景,这个杂志是地地道道的全民所有,是国有资产,这个杂志,包括卖到日本和台湾的版权,在中国国内的媒体业来讲是不多见的,就是完整的媒体形态,名称和商标能卖到这样的发达地区和国家,不是很多见的。

网友:图片都是哪些来源?是原创还是引进的?

李拴科:《中国国家地理》的图片没有引进的,因为没有跟境外有版权合作,也没有购买其他别人的版权,所以这本杂志是个原创的,我们中国人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的媒体,它的图片,这位网友提的图片比较好,坦率来讲,《中国国家地理》还有很大的空间,跟国际上一些这一类型的杂志相比,比如说美国《国家地理》、新加坡《地理》、澳大利亚《地理》等等,《中国国家地理》还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我们需要努力,也希望社会上更多更好的热心于这方面事业的摄影爱好者,一些专家和朋友们,能够共同地支持这个事情。我们的操作模式是签约制的办法,国际上通行的办法,从今年这个月开始,中国国家队设立基金,要支持野外考察拍摄等等,跟地理杂志报道的内容相关的,一些科学研究考察环境行为等等活动。

网友:前几年我们国家在洞庭湖进行过考察,考察这里有没有石油的问题,不知道您是否了解这个情况,能不能介绍一下。

李拴科:洞庭湖的考察已经多年了,现在具备的是远景储量,就是没有开采能力的,我们听广播或者看报纸的时候,经常看到远景储量和探明储量,有很大的差别,透明储量一个是技术能够达到,也符合经济规律,远近储量是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没有办法开的,也许以后某一天,我们的技术条件大大改善或者经济上有改善的时候。从理论上讲,我们脚下的每一粒土里面都可能含有晶,我们只能到某个地方去开采,同样的道理,现在不能开采的,绝不意味着永远不能开采,也许有一天技术大量提高,技术大量改善,都能亿做到的。

网友:我们这个杂志的定位比较专业,不像大众媒体,您怎么平衡广告和媒体发展?要继续办下去,肯定要有投入和产出。

李拴科:《中国国家地理》的简体版本有二十万的发行量,发行本身的盈利状况就很好,正是因为它的发行量一年一年都在扩张,所以从一开始的84页,到132页面,再加增四幅图,后来168个页面赠大地图,如果我们没有大的发展,一定做不到的。

第二个,这个杂志是个科学传媒,不应该称之为一本专业杂志,科学传媒关注的是什么呢?是天地生人四大科学领域的热点、难点、疑点的问题,最讲究的是差异之美。大家知道,我们生活这个世界上,看到的自然现象也好,社会现象也好,中国人讲究的差异性的美,全世界的刮风如果都是一样的,《中国国家地理》就没有必要选择,尽管说降雨、刮风是地理最核心的一些组成要素,但是作为媒体来讲就没有必要涉足它。如果刮风一个地方跟另一个地方不一样,有差异,这才是能够关注的。

如果全世界的模式、说话模式、说话都一样的,就没有必要关注一个人的面孔,正是因为有面容、语言不一样,吃的一样有差异,这个差异就是地理,所以说这本杂志是一个科学传媒,只是说大众传媒有很多种不同的类型,有些传媒是给客家看的,有些传媒给孩子们看的,有些传媒给艺术人看的,这种传媒是给受过高等教育的,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成年人看的,因此,我们赋予这本杂志,包括我的团队努力要做的杂志,既要有时效性,同时要有典藏性,关注热点、难点、疑点,是社会关注的,典藏性是要制作精良,要做别人没有想到的,别人没有做过的,这不是我们生拉硬拽的,我要解释的。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