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只有短短不到二十年历史的微型车,其发展始终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夹缝中生存。
十几年前,微型车要么是为军工企业寻找出路而上马的“军转民”项目,如兵器系统的长安、航空系统的哈飞和昌河;要么是国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扶贫”项目,如柳州五菱、天津华利,汽车业内对它不屑一顾,因为大家一哄而起上轿车、上轻型车,谁也没有对它寄予太大的希望。行业主管部门也不看重它。几年前,在讨论“九五”规划的时候,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将微型车赋予拾遗补缺的从属地位,规划其产量到2000年为20万辆,而昌河公司等微型车企业预测为60万辆,双方争议很大。
然而,就是一个不被看好的小行业,却屡屡出奇制胜,顽强地创造着市场。先是90年代初期,微型车厂家以城市用出租车为突破口,让大中城市的街道上满是朴实耐用的“面的”,一举冲破计划经济的藩篱,找到了赖以生存的市场,支撑了微型车行业最初的勃兴。
90年代中后期,微型车行业瞄准东南沿海及内地部分小康家庭,满足其既要代步、又要致富的双重需求,不仅有厢式客车,而且有单排、双排货车,使微型车跑遍了大江南北,行业自身也得以发展壮大。
事实表明,到“九五”末的2000年,微型车总量达到54.61万辆,其中微客40.83万辆,微货13.68万辆。让主管部门大跌眼镜。
在新世纪到来时,微型车行业一方面坚持让原有的产品“上山下乡”,另一方面积极扩充生产规模、加快开发新品。但是,整个行业还是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处在发展或徘徊的十字路口。
困难来自各个层面,在社会环境方面,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大中城市,以环保、安全、城市形象等等冠冕堂皇的理由,限制微型车进三环路、上高架桥,甚至不给新车上牌照,极尽排挤、打击之能事,阻止微型车的普及。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47个省会及计划单列城市将禁止化油器车上牌,无疑又是对微型车企业的致命一击。
在行业自身竞争方面,从乘用车的角度来看,部分微型轿车和准轿车从性能和价格上打压微型车,轻型客车由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和竞争的加剧,价格已经压到十万元以下;从载人拉货的双重功能上看,中等价位的皮卡车挤压了微型车;以载货为主的微型卡车,从农用车、轻型卡车那里几乎讨不到便宜,近几年微型货车的下滑态势,都说明这一问题。
可以说,微型车在其十几年发展史上的优势,正在被化解、被转移,微型车行业面临新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