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如下,仅供参考:
一、换底、补锅行当,远去的风景,没落的补锅行当
江西九江市月亮湾社区一宿舍内,补锅工周敦利为底部破损的铝锅换底。
安徽宿县闵贤乡的一名补锅匠在街头补盆。
二、手工制作泥茶壶
浙江武义县手工制作泥茶壶艺人吴万成在制作茶壶盖。
三、换铁掌艺人
在安丘市官庄镇的大集上,老王终于等来了他近10天来的第一个顾客——安丘市官庄镇张家沙沟村69岁的老人张希业。张希业是老王的老顾客了,他和老伴靠走街串巷换大米为生,一头陪伴了他们20多年的老骡子一直都是王金成给它钉掌。铲、削、撬、钉,不一会功夫,老骡子就换上了新铁掌。用张希业老人的话说:老王的手艺熟练,钉的掌合脚,要是他不干了,我们的牲口也就没法养了……
四、采香椿
山东潍坊青州74岁的周培花老人正在大山上采摘香椿芽
五、制作“火纸”(纸钱)
湖北建始县三里乡蟠龙村六组村民邓隆学在造纸作坊翻晒“火纸”。
六、铁匠。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46岁的打铁艺人张守智展示新打造的铁器。打铁是一种古老的技艺,铁匠则是前工业时代最“勇武”的职业之一。他们仅凭手中的铁锤和火钳就可以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而从事铁匠这一职业不仅需要力气,还要有许多“学问”和经验,比如选料、下料、加热的火候、锤打的技巧等等。如今,随着经济和工业化不断发展,机械化生产正逐渐取代手工制造,打铁这种曾经风行于民间的技艺也日益没落。
七、绞面师。
广西南宁市壮志路,一名妇女(左)在为顾客绞面。绞面又称绞脸或开面,是流传于广西壮族同胞聚居地区的一种传统美容方式。壮族妇女仅用两根线就能将人的面部、颈部细小的汗毛绞掉,还能将眉毛修得更加美丽。接受绞面后,人的面部会变得光洁而富有弹性。古时候,壮家女子出嫁前一天都要进行其人生的第一次绞面,之后,绞面将伴随其一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古老技艺渐渐成为壮族地区人们日常美容的一种方式,也成为壮族妇女的一种职业。如今,各种美容美发厅不断出现在壮乡各大城市。而从事绞面这一职业和接受这种美容方式的基本都是中老年妇女,绞面的场景基本只能在老城区的偏僻街巷里看到。绞面这一壮族传统美容技术正逐渐失去昔日的魅力。
八、街头的理发师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三水泾口桥旁,62岁的剃头匠管康森在给顾客掏耳朵。
九、弹棉花
过去在江南农村,每到冬季就能听到“咚咚咚”清脆的手工弹棉花声,艺人腰绑弹弓、手握木槌、敲打牛筋把棉花弹松,然后经过整形、拉线、平压等多道工序,做成御寒的棉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的崛起,云丝被、空调被、羽绒被、毛毯等涤纶纤维制品相继出现,古老的手工弹棉花技艺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浙江省武义县,有一名叫潘方元的手工弹棉花艺人开着一家手工棉胎加工店,至今仍坚持手工弹棉花,为当地居民定做结婚新棉胎或翻新旧棉胎。潘方元17岁拜师学习弹棉花,在这一行已干了37年。潘方元感慨地说,早年他带出的13个徒弟如今都已改行,现在更没人来学这门手艺,他担心这项传统民间技艺很快会失传。
十、布瓦
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居民过去建吊脚楼的必须品,它是建筑中所用的小青瓦,呈弧形,用一种粘土烧制而成。随着人们住房习惯的改变,如今农民建房更多使用钢筋混凝土作材料,屋顶不需要用“布瓦”遮盖。之所以还有人在做“布瓦”,大多也只是为过去修建的吊脚楼修补屋顶之用。目前还在“布瓦”制作一线的瓦匠们年龄大多在六七十岁左右,他们都没有带徒弟。“布瓦”作为一种传统技艺,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十一、
中国正在消逝的行业——耍猴
儿时快乐的源泉之一
十二、纤夫
险滩变作河溪,纤夫这一古老行业逐渐消失
十三、桑皮纸
由于制作工艺原始,产品实用价值较低,桑皮纸并没有多少市场
十四、树皮服装
哈尼族神奇的树皮制品。19世纪初,树皮服装逐渐消失
十五、年画
滩头年画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鼎盛的民国初期年销量曾达700多万张
十六、卖凉开水
卖凉开水跟卖凉茶不是一回事。在南方,卖凉开水的品种除凉茶外,还有糖水、白开水、西瓜汁、甘蔗汁等等,属于家庭妇女的求生之道。
十七、翻瓦匠
翻瓦,本只是一个泥水匠的小工序,之所以发展成了一个职业,还是因为需求量较大的市场促使的。
十八、守墓人
对坟墓的敬重,体现在中国人的传统伦理思想中,可以说是空前的。不要说皇家陵园的威严和气势,单就是在民间,也是体现忠孝情绪的关键所在。
十九、收荒匠
收荒匠的嗓子一扯开就有山歌风味:“橘子皮牙膏皮兔皮破铜烂铁废纸旧书鸡毛鸭毛鹅毛拿来卖——哟——”每隔三两分钟,他就唱一次,唱得老太太小孩子心痒痒的,就开始在床下门边找换钱的东西!
二十、柴煤店
市民烧柴、煤的越来越少,柴煤店渐渐失去当年兴旺的景象
二十一、修钢笔
修钢笔,忘了吗?
二十二、制手拉秤
是“斤斤计较”,还是难舍情缘?
二十三、修雨伞
曾记否,街上补伞匠人。
二十四、传统的画像店
这种人工画像在照相业发达的影响下已逐渐消失。
二十五、背夫
背夫往往十多人结伴而行,背上少则30、多则150公斤重的茶叶,翻越雪山、峭壁。
二十六、马帮
茶马古道上,马帮在运送木材。
二十七、放排工
两名放排工人驾驭60多立方米木排可以在都柳江上漂流。
二十八、磨刀人
在安徽涡阳家家都有一把刀、一把剪刀,磨刀人会到各村家门口吆喝着“磨剪子嘞”!
二十九、打面的
安徽涡阳县农民家家都有麦子,收获期一部分卖掉作为经济来源,一部分自己食用。到“打面的”那儿把小麦磨成面粉是必不可少的部分。面粉用作食用,麦麸用作喂猪、牛、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