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学生从众心理

2020-09-13 教育 130阅读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从众心理有时是个人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与群体发生冲突,增强自身安全感的一种手段。所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从众心理最好的例证。一般来说,从众心理带有被迫性,它是一种在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而做出符合群体要求的行为,并非出于个人的自觉自愿。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一个企业在同行业中有过分独特之举,必然引起其他企业群起而攻,因此有时从众也是迫不得已之举。就比如说现在国内家电行业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就是明显的例子。率先挑起价格战的厂家,必然遭到同行业其他厂家的一致谴责,随后进行的就是激烈的价格战,每一家企业都会迫不得已而从众降价,否则就会因产品售不出去而破产。这种从众心理是一种被迫的行为,但也是一种消极的行为。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最终都会纷纷落马。倘若不受群体左右,独树一帜,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就不会被从众心理的消极作用所影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Asoch)设计了一个典型实验,证明在群体的压力下会产生顺从或从众的行为。他以大学生为测验对象,编成若干个试验组,每组9人,其中只有一个是真正的被试验者,其他人则是事前布置好故意做出错误判断的“陪衬者”。让他们同时看两张卡片,左边的一张只画一条线段,右边的一张则画有A、B、C三条长短不同的线段,其中有一条线的长度与左边卡片所画的长度相等,让大家比较三条直线的卡片上,哪一条与左边卡片画的直线长短相等。
阿希曾组织了多次这样的实验,统计分析表明,有37%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顺从群体的错误判断。在多次的实验中发现:在不设“圈套”的条件下,进行单人一组的测验,判断错误小于1%;当个人遇到群体内一个成员做出不准确的回答时,他能坚持自己的正确答案;当组内出现两个成员做出错误的回答时,就产生了群体影响,这时被试者接受错误回答的人次就达13.6%;在群体压力来自三个人做出错误回答时,被试者错误回答珠比率就达到31.8%。
由此可见,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有多么大。不过从众心理的作用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1) 有利于集中全力达成共同目标,至少使成员不拖后腿,特别是当前竞争的现实,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对瞄准了问题,能适时地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获得更大的效果。
(2) 有利于增强集体意识,在群众中大家同心协力,交流互补,产生新的思维方法,形成新的力量,后进赶先进,先进再先进,即便群体内有个别不太自觉的后进者,也能在从众行为的影响下,促使其改变观念与行为,使之符合群体的目标。
(3) 有利于良好作风、习惯的养成。管理者要善于运用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培养良好作风、习惯。在一个企业内部如果树立几个典型,那么就可以带动身边一部分人,如果这群人都这么干,那就会使另一部分人产生从众心理,从而带动全部人去积极工作。
当然,任何事物都像双刃剑一样,有积极的一面,就有消极的一面. 从众心理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从众心理倾向一致的压力,容易窒息成员的独创精神。如有的人有新的办法或独特的见解,但怕人说“好出风头”,为避免“枪打出头鸟”的风险,从而不敢说心理话。有的由于深受“一致”的约束,从而使一些有益的独创的见解埋没了。
在现实社会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墙头芦苇随风倒,常有理;遇到事深于世故表现圆滑,不说好,不说坏,谁人也不见怪,任其自然,什么责任都不承担,久而久之消磨腐蚀了主动性、创造性,逐渐使群体失去活力。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人是很多的,这种心理的消极作用危害是很大的。对待这种情况,应多加教育,要把这种人这种事逐渐引导到好的积极的一面,减少其负面影响。
这种从众心理与从众行为,在大学校园里也是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研究大学生们的从众行为和心理,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从众。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 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优等生、 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景。 消费从众。进入高等学府,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 ,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吃的高档、穿戴时髦、抽烟名牌”之辈。有些大学生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学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大学生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钞票大把大把地花。无可奈何,为了面子,不顾底子。
恋爱从众。众目睽睽之下,男女同读一本书、同吃一碗饭,在时下的大学校园里已是公开风景。“现在凡我认识的老乡、同学、朋友不少在谈恋爱,没办法,我只好也找一个做做样子”,这是一大部分人的心理。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有的寝室无人问“爱”,有的寝室全在“爱中”。不谈恋爱者,众人拾柴,不消几日,就会被彻底“点化”。
作弊从众。近几年,当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时,校园里便兴起考试“不看白不看”的哲学,“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考场上作弊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反而被讥笑为“傻瓜”,“大家都作弊,我为什么不作呢?”作弊被抓的学生会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此外,赌博从众、入党从众、择业从众在大学校园也有相当的市场。
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不仅如此,作息习惯、生活情趣、业余爱好也易趋同和从众,共同合成对班级、宿舍成员的鞭策力。“班级效应”、“宿舍效应”在班风、舍风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反之,庸俗的从众行为往往会导致班风、 舍风消极落后。 从众于老生、老乡也是新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新生涉世不深、情况不熟,易简单模仿和随从于他人的行为,盲目从众。如此,很容易导致“从良则良,随莠则莠”结局。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同兴趣的同学相聚在一起,形成“趣缘圈”,成为大学生社交最广泛的形式。“趣缘圈”对大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往往对大学生思想观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此外,一味从众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从众的直接表现便是千军万马齐过独木桥,竞争过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精神压力过大,心理状况失衡 。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20%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患。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人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而只有摆脱从众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才能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