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里有没有哪些反映现实或者值得深思的片段?

2020-04-27 文化 118阅读

文化的细节在服装道具上得以还原致敬,但文化的神韵精髓最终要由人物来承载。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就是一个故事精神的核心指向。或者反过来说,人物就是为了故事灵魂神韵而存在的。

而《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人物,从两种不同的角度还原了中国人对“英雄”最传统的想象。在中国的语境里,英雄逞的不是孤胆英雄式匹夫之勇,他们的作为背后往往都牵涉着更多人的生活与命运。

李必们是居庙堂之高的英雄。孔子说,仁是“己欲立而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的至高处“圣德”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或者说,最顶层的“仁”总是伴随着相当的社会地位,对底层挣扎的张小敬们来说,这个字眼太过奢侈,但对于李必们而言,会眼入众生,胸怀万民。李必有这个心为仁,他渴望通过权力实现利国利民的抱负,并笃信着自己正为此拼杀,因此在张小敬以“为了你升官我不干”为由断然拒绝助他查案时,他仍能眼神坚毅堂堂正正地吼回去“我要做宰相!”因为宰相才能守天下百姓。李必眼中,上天赐予的家世、才学不是炫耀冶游的资本,更意味着同等的责任,这是“仁”。

但自上而下的视角限制了李必们对国与民之所需的感同身受,让他逐渐看不清“太子新政”究竟是手段还是目的,看不到他拼杀的战果并不能回馈到他口口声声为着的对象身上去,这也注定了人物身上必然存在的矛盾:他聪慧、果断,敢赌上一生官运仕途,让张小敬全力施为救长安百姓,但他的一切筹谋盘算却也脱不开“太子”立场,为一人谋,失之格局。

而张小敬们,恰好补充了李必们自上而下的“仁”的缺弊之处。他们不具备李必的优势,听不懂“空作昂藏一丈夫”的雄心壮志,他们每天接触的都是最微不足道的同类,挣扎求存,为此可以谄媚逢迎,可以翻脸无情,可以狠毒辣拗绝五毒俱全,但他们也有着最质朴的坚持,就是“义”。

义是不负,它和忠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平等的,后者不是。檀琪听令于李必,唯公子之命是从,因为张小敬的尊重和信任报以同等的认可和追随。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