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顺其自然和庄子的无为逍遥对社会和人生有何启示

2020-05-23 情感 124阅读
老子大概是最早提出“顺其自然”观点的人。顺其自然无论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还是一种心境,都接近于老子的最高观念—道。
从萧规曹随的故事,可知萧何是深谙顺其自然之道的。汉惠帝二年,萧何死后,曹参接替萧何做汉朝的相国。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见到曹参不做事,只是与人喝酒聊天。刚即位的汉惠帝(刘盈)看到曹丞相一天到晚与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心为他治理国家似的。惠帝感到纳闷不解,以为是曹相国嫌他太年轻了,看不起他,不愿意尽心尽力来辅佐他。惠帝左想右想总感到心里没底,有些着急。有一天,惠帝就对在朝廷担任中大夫的曹窑(曹参的儿子)说:“你休假回家时,碰到机会就顺便试着问问你父亲,你就说:‘高祖刚死不久,现在的皇上又年轻,还没有治理朝政的经验,正要丞相多加辅佐,共同来把国事处理好。可是现在您身为丞相,却整天与人喝酒闲聊,一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政务;二不过问朝廷大事,要是这样长此下去,您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和安抚百姓呢?’你问完后,看你父亲怎么回答,回来后你告诉我一声。不过你千万别说是我让你去问他的。”曹窑接受了皇帝的旨意,回家后找了个机会,一边侍候父亲,一边按照汉惠帝的旨意跟父亲闲谈,并规劝了父亲一番。曹参听了儿子的话后,大发脾气,大骂曹窑说:“你小子懂什么朝政,这些事是该你说的吗?是该你管的吗?你还不赶快给我回宫去侍候皇上。”。曹窑遭了父亲的训斥后,垂头丧气地回到宫中,并向汉惠帝大诉委屈。惠帝听了后就更加感到莫明其妙了,不知道曹参为什么会发那么大的火。第二天下了朝,汉惠帝把曹参留下,责备他说:“你为什么要责骂曹窑呢?他说的那些话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让他去规劝你的。”曹参听了惠帝的话后,立即摘帽,跪在地下不断叩头谢罪。汉惠帝叫他起来后,又说:“你有什么想法,请照直说吧!”曹参想了一下就大胆地回答惠帝说:“请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谁强呢?”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萧相国。” 曹参接过惠帝的话说:“陛下说得非常正确。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吗?”接着他又诚恳地对惠帝说:“现在陛下是继承守业,而不是在创业,因此,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就更应该遵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
曹参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 (《史记·曹相国世家》)
随着时代的进步,萧规曹随几乎成了保守僵化的代名词。今天我们说的比较多的是怎么样的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曹参能够注重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休养生息,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生活中,常常有人做事为求尽善尽美,总是殚精竭虑,绞尽脑汁,每遇不顺总是寝食难安。只要好好领悟老子顺其自然的道理,便可像下面故事中的师父一般获得超然心境:
庄子无为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庄子·养生主》中的寓言“庖丁解牛”里为梁惠王宰牛的厨师,他手起刀落,一招一式,就像和着音乐节拍跳舞一样,而且游刃有余,干净利索。梁惠王连连称赞,不解其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厨师讲了一大通道理,究其解牛秘诀只是八个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的实质在于:反对违背人的本性和违背自然法则的肆意妄为。其宗旨在于,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要珍视自然的和谐,就应该以宏观的视野和谨慎的态度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就是无为。无为二字最容易引起误解,因为无为的字面意思和它的实际意含有相当的不同。从老子原文看,无为决不是不做事,而是以特定的方式做事。所谓“功成事遂”、“功成身退”的说法就证明老子并非完全反对做事和建功立业,“无为而无不为”的名言也说明老子实际上是主张以更高明的方法达到更理想的境界,所以,无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实现老庄之中心价值的原则性方法。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