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崇圣寺三塔地理坐标:北纬N25°42′32.38″ ,东E100°08′53.01″。海拔:2033.59 米。
大理崇圣寺,公元713年至741年,经历代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了颠峰,有“基方七里,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享“佛都”之美誉。
“洱海月映苍山雪,下关风吹上关花”是美丽大理的真实写照,记不得来过大理多少次了,去岁闻听大理恢复重建,欣喜之馀,早已按捺不住向往的心情,只是苦于琐事缠身,无法成行,直到今春三月我们有幸踏花而行,再次来到了大理,急急赶赴崇圣寺,以了心愿。
崇圣寺是全东南亚唯一一个开过金光的佛寺,被誉为“佛都”。它是由108位从世界各地请来的得道高僧为它开的金光。
布局/大理崇圣寺
在和风细雨的轻柔之中,我们叩开了享有“南中巨刹”之称的大理崇圣寺那充满灵气的大门,以期细细品味昔日皇家寺院的风采。
走进崇圣寺,我们不禁被它那气势宏伟、庄严秀丽的布局所折服。观赏崇圣寺,须得品味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崇圣寺在南诏古国、大理古国时期即为皇家国寺和政教中心,历史上曾有九位大理国国王在此出家为僧,在金庸的武侠名着《天龙八部》的笔下,段氏皇族出家的“ 天龙寺”,就是今天的崇圣寺。
历史/大理崇圣寺 编辑
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闻名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今天五大重器仅存三塔,而一代名寺“南中巨刹”崇圣寺与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毁于历代的战火及自然灾害。2005年大理旅游集团耗资1.82亿人民币恢复重建崇圣寺,重建的崇圣寺,占地600亩,西依苍山应乐峰,东临洱海万顷波,海拔2199米,东西长1136米,南北宽352米,建筑面积20080平方米,约占古代崇圣寺建筑面积的六分之一,并请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师为方丈主持。
我们沿着这座中国规模最大的汉传佛教寺院的中轴线依次观赏了大鹏金翅鸟广场、山门、护法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山海、大观十牌坊以及寺内的木雕艺术等。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 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 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馀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 银桥村,古时称为“ 塔桥村”。古借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馀金,历时八年建成”。
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经历代的扩建,到 宋代“ 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巅峰。据《 南诏野史》记载: 崇圣寺“基方七里,周三百馀亩,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
南诏国时期的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骠国(今 缅甸)国王雍羌和王子舒难陀,在 南诏王 异牟寻的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因而崇圣寺三塔成为东 南亚、南亚崇尚的“佛都”。到了大理国时期,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 佛教,《南诏野史》说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公元1056年,星逻(今 泰国)国王耶多曾两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 段思廉以 玉佛相赠。由于大力倡导,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他们分别是:第二代王段思英、第八代王段素隆、第九代王段素贞、第十一代王段思廉、第十三代王段寿辉、第十四代王 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也是《天龙八部》中 段誉之父)、第十六代王 段和誉(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第十七代王段正兴。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圣寺出家。这些国王固然也酷爱佛教,但主要是在争夺王位的斗争失败后的一种出路,因而史书上有“逊位为僧”、“避位为僧”的记载。明代传抄的大理国时期的 佛教经典《大灌顶仪式卷》,就记载了国王举行灌顶仪式的复杂场面,这么多国王出家,在 世界佛教史上是独有的奇特现象。因而,吸引了内地香客和 东南亚、南亚
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了东南亚、南亚推崇的“皇家国寺”。明朝 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载:“是寺在( 苍山)第十峰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 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 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伟。楼中有钟。极大,径可丈馀而厚及尺,为蒙氏(南诏)时铸,其声闻可八十里。其后为正殿,殿后罗列诸碑……其后为雨铜观音,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馀……自后历级上,为净土庵等。” 明代 崇圣寺以五大重器着称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 观音像、元代高僧圆护手书的“佛都”匾、明代三圣金像。香火更旺,裴声于南亚、东南亚。
名胜景点/大理崇圣寺
崇圣寺三塔早在1961年3月就被 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至1981年,国家又拨款对三塔进行了历时三年维修加固。在这次维修加固中,有两项重要发现:一是三塔的基脚不是石基而是土基,二是清理出佛像、写本佛经等珍贵文物680馀件,这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丰富的、最重要的一批 南诏、 大理国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成为研究 南诏和 大理国历史的历史资料。在 南诏国和 大理国时期,藏传佛教、 印度密教和禅宗(中原地区)等 宗教文化曾在大理得以交汇和融合。因此 大理被社会学家称作“亚洲文化十字路口上的古都”。 三塔倒影公园。是上个世纪80年代由50年代末大跃进时修建的水库即 积水潭衍生而来。公园占地27亩,有水面积十馀亩。公园坐北向南,背靠一公里外的 崇圣寺三塔,以园内的潭水能非常清晰地倒映出三塔的雄姿倩影而得名,它为刚劲挺拔傲立千古的三座古塔镶嵌、制作了一面能一展倩影芳容的的晶莹透亮的明镜,让屹立于苍穹的三塔美景增添了许多秀丽与优美,园内建筑有体现 白族民居的楹联照壁,有题诗刻赋的 大理石亭碑,有影摇水中的漾波亭。园内种植有各种茶花、缅桂、桂鹃等众多异草奇花。是游人吟诵诗词楹联,或观赏百草花卉,或与水中三塔美景摄影留念而怡然自得、流连忘返的绝佳之地。它不仅妙在阳光灿烂的白天,而且还妙在月光如水的夜晚,月映三塔的绝佳美景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三塔映月”。三塔倒影以其将 大理的标志性象征——三塔与蓝天白云,日月星辰和 苍山雪景及四时鲜花包涵、融入其中的绝佳美景,令世界称奇赞叹、为大理增色添彩和扬名争光的亮丽风光,吸引来数不胜数的中外来宾到此游览观光和摄影留念,被印上不少 画报、 书籍的封面和邮票及明信片,多年来为大理赢得很大的名知度,为大理乃至 云南和 中国都赢得不少的声誉……崇圣三塔和三塔倒影公园相辅相成相互映衬而相得益彰,相与增色互为添辉,是最能代表 大理形象的重要人文景观和美丽象征。
1.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距离下关14千米,位于大理以北1.5千米苍山应乐峰下,雄浑壮丽,是苍洱胜景之一。
崇圣寺三塔的基座为方形,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其东面正中有块石照壁,上书“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每字1.7米,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底宽9.9米,高69.13米,塔顶有铜制复钵,上置塔刹,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
崇圣寺三塔相传建于南诏保和时期,曾在塔顶发现南诏、大理中时期的重要文物600馀件。南、北二小塔,位于主塔之后,两塔间距97.5米,与主塔相距70米,成三塔鼎足之势,两塔均为八斛形檐式空心砖,共10级,各高43米。
2.三塔倒影公园
雄奇的 崇圣寺三塔还在80年代衍生出一个 三塔倒影公园。
公园占地27亩,有水面积达10多亩。公园坐北向南,背靠一公里许的 崇圣寺三塔,以园内的潭水能非常清晰地倒映出三塔雄姿而得名。园内建筑有体现白族民居的楹联照壁,有题诗刻赋的 大理石碑亭,有影摇水中的漾波亭。园内种植有各种茶花、缅桂、杜鹃等众多异草奇花。游人置身三塔倒影公园,或吟诵词楹联,或观赏百草花卉,或凝神水中三塔,或摄影留念佳景,都少不了陶然自得,以至流连忘返。三塔倒影,不仅妙在阳光灿烂的白天,而且还妙在月光如水的夜晚。
水池西侧有高5米左右的 大理碑亭,过亭沿曲廊行数米,可达水中的漾波亭。亭为六角,雕梁画栋,亭柱朱红,与碧水蓝天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漾波亭南侧有一小岛,岛上塑有一对栩栩如生白鹤,水中倒影,人动影移与漾波亭相映成趣。
公园西南部,广植各种茶花、缅桂、杜鹃等奇花异草,成为园中 之园。公园小路皆用 大理石铺成,路边苔绿如染, 满园绿树成荫,清凉爽快,莺啭鸟鸣。
倒影公园最有特点的是池水碧绿如玉、清澈见底、浪不惊、平如镜,三塔倒影清晰,令人叹为观止。角度不同,倒影形态亦随之各异,是摄三塔最佳场所。在冬季,整座 苍山银妆素裹,三塔倒影更加美丽迷人。正如清代杨炳锃《三塔倒影》所赞“佛都胜概肇 中堂,三塔嶙嶙自放光。苍麓湖蟠倒影,此中幻相说空王。”
崇圣寺三塔和三塔倒影公园互为添辉,相与增色,从而成为最能代表大理形象的重要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