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阎肃观后感

2020-09-09 军事 87阅读
【阎肃弦歌感人肠】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人物事迹】
《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唱脸谱》《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被置于艺术殿堂宝座的艺术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之手。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2016年2月12日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
阎肃简历个人资料:
“白马褂、黑裤子,镜头前一位矍铄老者谈笑风生。浑厚而清亮的声音让闻者侧耳,笑逐颜开的神态让见者颔首。”两个多月过去了,光明网记者李丹依然清晰记得,当时采访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国家一级编剧阎肃的情景。作为“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百位文艺名家讲故事”栏目首期邀请嘉宾,85岁的阎肃十分敬业,在150分钟的拍摄过程中,他一气呵成,丝毫没有倦怠。
这不是阎肃第一次与光明日报打交道,他的“光明情缘”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发表文章称赞新创歌剧《江姐》,阎肃的名字从此频繁登上光明日报。2010年,在他从艺60周年暨80岁之际,光明日报用整版刊载对他的专访及其主要作品,一向低调的阎肃“被迫”高调了一把。而每次光明日报提出采访或约稿要求,他也是有求必应。阎肃认为,光明日报是传播正能量的重要渠道,他希望年轻人通过主流报纸关心国家大事。
弃学从艺、步入军营、扎根基层,在光明网的演播室里,阎肃的精彩人生随着他的激情讲述慢慢展开:从一名爱好文艺的青年学生,成长为一位“忠诚的部队文艺战士,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从一部荡气回肠的《江姐》开始,一发而不可收地创作《红灯照》《忆娘》《胶东三菊》等一部又一部的红色剧作;从一首传唱至今的《我爱祖国的蓝天》,到《军营男子汉》《长城长》《敢问路在何方》《故乡是北京》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都成为留驻几代人心底的集体记忆。
多少年来,他在全国观众面前都是身体硬朗、谈笑风生的“可爱老头儿”。他做总顾问总策划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9·3文艺晚会”的旋律还在人们脑海中回响,他担任《星光大道》嘉宾时的画面还在电视屏幕上闪烁,他编剧的民族歌剧《江姐》正在四川各地巡演热映。然而,就在此刻,这位85岁的老人却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梗,静静地躺在医院病床上。
毕生心血绣“红旗”
“爸,您有没有什么一直想干而没干的事呢?”“没有。”
“那有没有什么遗憾?”“没有。”
“怎么可能?”“真没有,因为我一直都是组织让干什么就努力把事儿干好。”
这是阎肃昏迷前,与儿子在空军总医院的对话。的确,阎肃一辈子都在“听召唤、跟党走”。
哲人说,信仰就是生命车。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就产生什么样的行为。阎肃的信仰并非从天上掉下来,他的父母是忠实的天主教教徒,他从小受洗,在重庆一家教会学校读过5年书,原本学校准备把他推荐到高级修道院学习天主教,当作未来的“教父”培养。可是,阎肃后来的路却与此渐行渐远。
1946年,那是一个“追求进步就是民心所向”的年代,阎肃考取南开中学。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五四以来的新诗、老舍的戏剧、巴金的小说,最令他心驰神往的是红色延安传来的先进思潮。之后,他参加一系列进步学生运动,读《共产党宣言》《新民主主义论》,慢慢成为地下党外围组织的成员。
用阎肃自己的话来说,那时“我对共产党最朴素的心理就有了”。怀揣一颗朴素之心,他投身历次“反饥饿、反内战”游行,尽管镇压人员抡着带铁钉的大棒子,尽管流血牺牲冲突不断,忠诚信仰的底色却在一次次洗礼与实践中沉淀加深。最终从朝鲜战场的战火中归来的阎肃,如愿入党、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军队文艺战士。
谈及阎肃的信仰,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动情地说:“半个世纪前,阎老擎出一面红旗,此后,他用毕生的心血来绣,一针一线,一生一世。”
为纪念建党70周年,阎肃创作歌剧《党的女儿》,恰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有人劝他要慎重,可他非但没有动摇信念,反而激情创作,十八天完成剧本。“你看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星,关山飞跃一路洒下光明,咱们就跟着他的脚步走,哪管它道路平不平。”“只要能为党报效,头可断血可抛,有什么天大的重任我来挑!”总政歌剧团原团长、作曲家王祖皆认为,这些唱词充满了阎肃对党的忠诚。阎肃则说:“当时,我的脑子里没想别的,就想告诉人们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在哪儿、共产党员什么样。”
2009年,在国庆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创作过程中,阎肃又以79岁的高龄,领衔文学部主任。时任该剧总指挥的国家文化部原副部长陈晓光说:“考虑到阎肃的年龄,我本想让他做顾问的,可他坚持要求到创作一线去。那一年,他起早贪黑,一丝不苟,创作的《我的家园》《马兰谣》艺术效果特别好。”对这段高难度创作,阎肃是这样形容的:“一路发烧般走过来,始终热度不减。”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