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字有哪些?

2020-05-26 文化 74阅读
(一)"天人之际"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用古代的名词来说,就是所谓"天人关系"。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史记》,自述著作的旨趣说:"欲以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明确说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学术宗旨。司马迁以前和以後的思想家都重视天人之际的问题。天人之际即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国古代所谓天有多种不同的含义,但是战国中期以後,多数思想家所谓天,主要是指自然而言。春秋时代孔子讲"天命",战国初年墨子讲"天志",其所谓天指世界的最高主宰。战国中期,庄子以天与人对举;战国末期,荀子强调天人之分,其所谓天都是指广大的自然。汉代董仲舒以天为"百神之大君",所谓天指有意志的上帝;王充则以为天即是包括日月星辰在内的天体;宋代张载所谓天指广大无限的太虚,实即自然的总体;程颢、程颐所谓天指宇宙的最高实体。总之,多数思想家所谓天是指广大的客观世界而言,实即广大的世界界。至於所谓人,则是指人类,亦即指人类社会。天人关系的问题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派展开了辩论。
(二)天与人的分别与统一
中国哲学中关於天人关系的学说,总起来讲,可以区别汇归为两个类型。一个类型的学说比较强调天与人的统一,另一个类型的学说比较强调天与人的分别。
强调天人统一的学说,用传统名词来讲,叫做"天人合一"。这种学说导源於孟子。孟子提出"知性则知天"的命题,如何知性就知天呢?孟子以为人的性是天所赋予的,性出於天,所以天与性是相通的。
董仲舒提出"天人相类"的观点,认为人体结构与天体结构是相同的.
到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张载所谓天人合一,主要是指天道与人性的统一。他所谓天道指自然整体的总过程;他所谓人性指人作为存在物的最根本的属性。他认为天道与人性的内容是同一的,就是由於内在矛盾而引起的变易。
程颐的学说与张载有所不同,他断言天道和人道是同一个道。他所谓天道指自然的普遍规律,他所谓人道指人生的最高准则,他认为二者具有同一性。
不同意天人合一,强调天人分别的思想家是荀子和唐代刘禹锡。荀子宣称:"明天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至人即是最高的人格,最高的人格是懂得天人之分的。
刘禹锡提出天人交胜的命题,以为天是"有形之大者",人是"动物之尤者",天与人各有特殊的功能。
(三)人在天地间的位置
中国哲学中关於天人关系的学说虽可区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型,但是这两个类型的学说也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观点。这就是,多数思想家都肯定人是天地所生的,而人在天地之间有卓越的位置;也就是,都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物,而人在自然界中具有与他物不同的优越性。
孟子说:"天之生民久矣",肯定人是天所生的。荀子宣称:"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合而万物生",也肯定人尽天地所?生的。董仲舒说:"天地,万物之本也。地养之,人成之"。这一方面高度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一方面也承认人是天之所生。刘禹锡说:"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这是既承认人有治万物的能动作用,又承认人是天地所生。张载更以形象的语言说明天地与人的关系。他在《西铭》中写道:"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把天人关系比喻为亲子关系,形象地说明人是天地所?生的。
(四)人应该如何对待自然?
人应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呢?换句话说,人对於自然应持何种态度呢?这是人类生活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关於这样问题,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三种学说。第一是庄子的因任自然的学说,第二是荀子的改造自然的学说,第三是《易传》的天人协调学说。
庄子认为自然界本来是和谐的美满的,及至人类有了知识,发明了若干技巧,於是自然界的和谐美满的状态被破坏了,人生的基本原则是消除一切人为,回到原始的自然。庄子的思想纲领是:"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荀子以为人类生活的理想应是"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改造自然、利用万物,以提高人类的生活。
《易传》的《象传》中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原则,其主要含义是,调节自然规律的作用,协助自然的变化。《系辞传》提出"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的理想原则。"范围天地之化"、"曲成万物",意义比较显豁,即调整自然的变化,协助万物达到完满的成就。
《易传》中的《文言传》提出"与天地合德"的人格理想。《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先天而天弗违,後天而奉天时"。大人即崇高伟大的人格,其品德与天地相合。先天即在自然变化之前加以引导,後天即在自然变化之後加以顺应。既能开导自然的变化,又能适应自然的变化,这样就达到了天人的协调。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