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后期国军真实状况是什么样?
这是当时中国空运至印度集训的中国军队士兵,多数是没有发育完全的孩子,身体单薄得让今天的我们看到后心里特别心酸,当时,我们抗战的胜利,靠的就是他们舍命的拼搏。
1
美国记者哈勃斯塔姆当时曾这样报道:从理论上来讲,蒋介石的军队是强大的,他自己称有300个师的兵力;但能说一口流利中国话的中国通、时任中印缅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则估计蒋介石的实际兵力不足其宣称的60%,另外40%的兵力,只不过是登记在册而莫须有的“鬼士兵”。
当时,中国国民党军队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是当官的把这些多余人头的薪水转入自己的腰包;是时,部分部队为改善生活,胆子大的军官甚至还干起了武装走私的勾当。
1944年6月,军统局局长戴笠到东南一带视察部队时这样说:在东南走私经商的,不是党政机关就是军队,而纯粹的商人走私已经不容易了。
2
以当时中国军队在对日作战中被后人誉为王牌军的5支部队来说,也是当时国民党引以为豪的五大主力,分别是新编第1军(新1军)、新编第6军(新6军)、第5军、第74军、第18军;其中,建军最早的是第18军,建军最晚的是新1军和新6军。
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孙立人、潘裕昆继任)、新6军(军长廖耀湘、李涛继任)当时由美国供给相应物资,吃“空饷”问题可以排除,但在国内的三支部队中,第5、18、74军军官组成基本上是清一色的黄埔军校毕业生,其5军军长杜聿明、18军陈诚、74军王耀武都是早期黄埔毕业生,见到蒋介石言必称校长,自己也以学生自居,关系非同一般,即便如此,吃“空饷”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为解决和根除这个吃“空饷”问题,18军军长陈诚明着对部下讲,吃“空饷”可以,但你得报实际人数给我;而74军军长、小商贩家庭出身的王耀武,则自掏腰包补贴部队,即便在抗战最艰苦阶段,他还在办着纺纱厂,经营各类商、企业,目的就是保持自己的部队实兵足额,上前线能够保持齐装满员。
吃“空饷”,成了当时国民党军队的一种顽疾,一旦有战事,后果可想而知。
3
王牌、嫡系部队尚且如此,其他部队情况更甚!吃“空饷”的危害就是:在排兵布阵时上峰以为是12000人的一个师,岂知只有8000人?一个缺口被日军撕开,乘下的就只有国军的夺路而逃。
当时中国军队中非嫡系部队(地方杂牌部队)的境况从大量向汪伪政权投降就可见一斑;“豫湘桂战役”开战前,当时国民政府的财政因抗战持久已捉襟见肘:1943年一个少校的月薪是135块,加上津贴50块,但由于通货膨胀,每月还要家里倒贴2千多块才够开销,而士兵的军饷则起码拖欠了几个月,一个开小差的士兵曾这样说:我五、六月份的军饷还没有发,能叫我们打七月份的仗吗?
由于下层官兵常拿不到军饷,生活质量严重下降,1943年,中国曾空运1800名士兵到印度兰姆迦军营集训,结果一大半士兵因体质不合格被淘汰,可见当时因持久抗战,国力潺弱至何种地步。
而国军中高级将领的贪污腐化则进一步将这种困境推向绝地,经常出现“喝兵血”、“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荒唐事情,中国飞行员龙启明一次随机组运送远征军士兵到印度,他这样回忆当时的惨况:那时,飞机没有暖气,士兵们穿的军服都很单薄,当飞机飞临喜马拉雅山上空时,我发现飞机左右摇晃,急忙打开驾驶舱门向后看,发现冻僵了的士兵们正在点燃报纸、草纸等在飞机里烤火,我连忙大吼,你们不要命,我还要命呢!他们说,我们已经3天没吃东西了。
龙启明后来才知道,士兵们从昆明上飞机时,中国驻印军司令罗卓英认为:反正这些士兵到印度后,会从美国人手上领到新军装,在中国给他们也是浪费,于是除了单衣短裤和预防呕吐的纸袋外,什么也没发给士兵们。
这些准备上前线拼命的将士处境尚且如此,后方普通百姓过着什么日子可想而知。
《不屈的意志----一个80后看当年的抗战》之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