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还是比较慢。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810.03亿元,增长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0.91亿元,增长16.3%。
——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生产总值连续跨越4000亿元、5000亿元,年均增长10.9%,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稳居“第一方阵”。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预计达到10778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到1114.98亿元;非公经济占比突破50%,达到5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174.67亿元;金融业增加值643.88亿元,占GDP比重突破10%,达到11.1%。12项经济指标较2010年实现“翻番”②。
——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比由2010年的4.0∶41.9∶54.1调整为3.8∶37.3∶58.9,提前2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3%。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一区三带七板块”③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渭北工业区建设全面推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098户,较2011年增加242户。8个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聚集区加快建设,服务业占GDP比重较2010年提高4.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头强劲,年均增速预计达到16%左右,高出GDP增速5.1个百分点。半导体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持续高速增长,“五区一港两基地”的板块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板块正加快成为支撑和带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美丽西安建设取得新成效。秦岭保护步入法治化轨道,违规采矿、违法建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景观提升、绿道建设等9项重点工程顺利完成。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达标,共计造林36.48万亩。新建公园30个、绿地广场363个,新增城市绿地1931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37%提高到4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9.5平方米提高到11.6平方米。“八水润西安”工程扎实推进,渭河西安段“三年变清”目标如期完成,公式河污染治理实现达标,新增生态水面9573亩、湿地面积2.1万亩,新建、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3座,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5%。建成国家级生态区2个、省级以上生态示范区县3个、市级以上生态镇村209个。特别是,2013年初我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治污减霾工作,将其列为环境治理和民生改善的头号工程,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75.6亿元、拆改燃煤锅炉1335台、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15万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138天增加至去年的251天,“西安蓝”逐渐成为市民生活的新常态。
——城市综合承载力得到新提升。大力推进主城区“南优、北拓、东延、西联”战略,深入实施古城复兴计划、缓堵保畅工程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全市建成区面积从395平方公里增加到52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69%提高到73%左右,累计完成城建投资1531.4亿元,是“十一五”的1.7倍。南门区域综合改造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重大示范工程,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等5处历史古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地铁1、2号线建成运营,3号线实现长轨贯通,通车里程达到52公里,日均客运量接近100万人次。改造城市道路170余条,新建人行天桥、地下通道41座,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8.1平方米,较2010年提高2.5平方米。投放公共自行车4.2万辆,服务网点实现主城区全覆盖。新建高速公路3条,改造国省道干线公路270公里,建成等级客运场站5个,农村二级公路实现全覆盖,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铁路北客站建成投用,西安成为国内重要的高铁枢纽。启动实施10项水源工程,李家河水源工程建成供水,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30万吨。建成750千伏西安南输变电工程,累计新增110千伏变电容量364.1万千伏安,新增年供气能力6亿立方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07亿平方米,分别是“十一五”的1.2、1.4和3.2倍。9个省市级重点示范镇和6个文化旅游名镇加快建设④,提前完成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特别是经过18年不懈努力,我市成功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这是870万西安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新动能。坚持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制定公布市级行政许可目录,分四批取消、下放、调整了312项行政事权。扎实推进“营改增”扩围试点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新增企业数量呈现“井喷”之势,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到63.8万户,较2010年增加29.7万户。启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试点有序推进,西纺集团与五环集团完成重组整合。城市网格化管理全面推开,建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大城管格局。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基本完成,流转土地56.3万亩。持续加大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力度,累计实现技术成果交易额2120亿元,科技企业小巨人总数超过7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4.5%,较2010年提高3.3个百分点,去年专利申请量突破6万件,是2010年的4.2倍。此外,政府机构改革、公车改革、区县公立医院改革、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司法改革等关键领域改革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对外开放有了新突破。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全面启动。欧亚经济论坛被确定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十大平台之一。成功举办三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圆桌会,倡导发布《西安宣言》。“长安号”实现常态化运营。“西安港”成为我国首个拥有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并正式获批国家一类陆路开放口岸。西安综合保税区、高新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顺利完成,开通国际航线36条,成为西北首个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浐灞生态区获批建设领事馆区,韩国、泰国、柬埔寨分别设立驻西安总领事馆,国际友好城市增至27个。累计举办规模以上会展活动836个,展会成交额达到5768.4亿元。去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突破40亿美元,进出口总值252.6亿美元,服务外包合同额14.9亿美元,分别是2010年的2.6、3.5和5.1倍。我市荣登联合国“全球最具发展潜力新兴城市”榜单。
——民生改善增进新福祉。全市财政支出和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到2852.74亿元,是“十一五”的3.7倍。扎实办好每年“十项惠民实事”,大力推进“十项清零行动”⑤,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2.95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3.69万人次,分别比“十一五”增加4.26万人和145.29万人次,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188元和14072元,是2010年的1.8倍和2.0倍;完成86个城中村、33个棚户区征收搬迁,回迁群众26万人;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57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6万户,解决了全市40.1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受益群众达到130万人;52.7万贫困人口按现行标准实现脱贫,组织实施移民搬迁9.4万人;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48处,在全省率先全面解决了规划内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教育投入持续增长,累计达到522.6亿元,是“十一五”的3.1倍,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528所,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496所,浐灞一中和丝路学校2所民族学校建成投用,实施了36所开发区学校、幼儿园建设,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38.4万人。完成了市中医医院、市胸科医院等6所医院的新建、迁建工作,新农合参合率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2%和98.5%,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推开。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99.9%。新增养老机构63家、农村幸福院412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447处,全市养老服务床位达到3.7万张。先后5次提高城乡低保及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出台改善城区困难群众生活“22条措施”,更多特殊群体的突出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平安西安”创建活动成效明显,建立完善了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三环内68个警务站投入使用,全市电梯安全监控平台(96333)建成运行,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通过验收,连续2届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最高奖项“长安杯”。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七连冠,民族、宗教、参事、人防、档案、地方志、防震减灾等领域工作都得到全面加强,连续四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