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教版语文书八年级上册古文和古诗的题目

2021-11-04 文化 202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复习
三峡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③绝多生怪柏()()④沿溯阻绝()()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⑥猿鸣三声泪沾裳()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⑧自三峡七百里中()
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今义:
5.解释下列词句: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①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8.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10.“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11.概括上文②③④段内容的大意。

12.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1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15.《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__。②积水空明:________。③盖竹柏影也:___。④但少闲人:________。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
4.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解释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书”的意思是______,  “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观潮》
二、解释句中加粗词语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
3.溯迎而上:
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三、解释下列句中相同的词语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

五、阅读后回答问题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各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2)是日,更定矣________
(3)惟长堤一痕________(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
(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6)及下船________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分析“绝”字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杜甫诗三首》
4.填写:
⑴《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⑵《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⑶《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6.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7.《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  )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8.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