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反思笔记

2022-04-23 综合 73阅读
明式“三国”
——评《明朝那些事儿》(一)之“三巨头”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南北二分。上曰北元,下曰三国。
此三国非彼三国,非东汉之吴、蜀、魏,乃明初之朱、陈、张是也。

把明初之动乱比喻成三国之鼎立是有充足原因的,因为在那短短几年,的确出现了三股很强大的势力,而且与东汉那三国之势是那么“神似”。
先说朱元璋,作为“明事儿”第一卷的主人公,非为三国正面人物刘备不可。只不过他比刘备更强,成就也更大。原因在于:刘备靠的是“贤”,而他只能用一个“神”字来形容。作为最后的胜利者,他,理所应当!
作为一个优秀将领,他往往能洞察全局,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大敌当头,他仍能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带领自己的精兵们打出一场场以少胜多、以弱搏强的惊人战役,历时三十六个日夜的“鄱阳湖之役”,不仅使他一举歼灭了劲敌陈友谅,更成了他名垂千史的千古绝唱。
作为一名统治者,他深谋远虑,为了避开天下人的注意,他“高筑墙、广积量、缓称王”,充分利用了时间,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他心胸宽广,极善于把握人心,这也使他手下谋士如云,更兼有“孔明”及“五虎”相助,可谓“如虎添翼”。这“孔明”就是刘基刘伯温,与三国相似,他也是中途从深山里请来的,只不过结局要比孔明惨得多——最后被朱元璋间接害死,不过这不能怪朱元璋,只能怪他刘伯温太聪明了,乃至威胁到了朱元璋: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还是想到了。朱元璋毕竟不是刘备,像这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定时炸弹”岂能留?这样看来朱元璋还是比较仁慈的了——仅仅是把他赶走,而没有直接将其处死。
这“五虎”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是徐达、李文忠、常遇春、傅友德和朱文正,一个个都是立过大攻,朱元璋的王牌将领。
徐达,五虎之首也。他的军事才能与谋略堪比关云长,往往能在军队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给予对手沉重的打击。面对陈友谅铁墙般的无敌战舰,只用几艘渔船便一举退敌,可见其谋力之强,另人望尘莫及!
李文忠善奔袭,其速度之快堪比赵子龙“单骑救主”,若入无人之境。他曾在一天内攻下应昌,创下历史新高。攻城效率之高,另人匪夷所思。
常遇春善突击,射击技术直逼黄忠。他英勇无敌,但为人却很“狂”,喜好“杀降”,这给他和朱元璋带来不少麻烦。
傅友德,号称“常胜将军”,如同铁骑马超般纵横南北,无人可挡。其七战七胜的不朽传奇也永远被记入了史册。
朱文生,五虎之中唯一与朱元璋有血缘关系的人,与张飞相似,不为别人喜欢,原因是过于放荡,整日作乐于烟花之地。但他认真起来还是很可怕的,面对陈友谅浩浩荡荡的六十万大军,他创造了洪都的奇迹!要以几万兵力守住一个制作粗糙的城堡,抵挡住六十万大军的进攻,且使之无法动弹,谈何容易!他让每个人对他另眼相看!但最后他却因为性格问题背叛了叔叔,没办法,只能说他性格还未成熟,自毁前程。
再来看看我们的“曹操”——陈友谅。此人是朱元璋最强的劲敌,与朱元璋交锋也最多,一直是朱元璋的“眼中钉”。
不过他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心黑手狠,胆大妄为。在他眼中是没有“义气”这个东西的,杀上司,杀兄弟,别人不敢的事,他干起来毫不犹豫,简直就是把义气当狗屎!
不过这也不能怪他,只能说他是一个心理畸形的“复仇者”,从小他就饱受别人的歧视,唾骂,以及那种看见他就躲得远远的行动和眼神,使他渐渐确立起一个概念:只有当他陈友谅高高在上的时候,才没有人敢再无视他!
于是,他开始学习,他学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杀人灭口”、“斩草除根”、“无毒不丈夫”之类的人生哲学。可怕的陈友谅!
陈友谅在军事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武器先进程度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所创“刚铁舰队”所向披靡。可最后失利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他押错注了。
在人心和最强的军队、战争机器前,他信心满满地选择了后者,可是,“龙湾之战”、“鄱阳湖之役”的失利,早已证明:一支军心不稳,没有理想,只为吃饭打仗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更何况军中许多将士早以对其不满,对起人品极其厌恶,于是便宜了朱元璋——投降者无数。可怜的是,直到他临死前,仍不知道自己错在何处。
面对朱元璋,这样一个错误是致命的!
张士诚在“明事儿”中是被淡化了,正如孙仲谋在三国被淡化了一样。
他是真正的吴国之君。占据着江浙一带,地皮虽小,却是最富裕的。不过他似乎很满足于这样的生活,并没有其他的奢求。可他就是不明白我不惹人,人却惹我的道理,因为他器小,没有大志向!可要清楚,并不是每个人都向他那样容易满足的,人的野心是无限的!这就注定他只能成为一个“贩私盐”的豪杰,而非枭雄!
攻下这样一个敌人,对于朱元璋来说易如反掌。
最后的江山不属于枭雄,更不属于豪杰,只属于英雄。而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磁性三国
——论三大势力之独特魅力
论之《三国》,不免涉及正史、小说之分。所谓小说者,三分真实,七分虚构也;而所谓正史,三分混乱,七分具象也。是非真假,众说纷纭。
于是,我只论小说——姑且撇开真假之说。
先从大局入手。三国,究竟面目若何?
借用鲁迅先生的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三国,乱也。
形象地说,三国,就是一堆废铁。它们互相挤压,乱作一团,故曰之乱世。往后,杀出几个磁块。较之废铁,它们具备强大的牵引力——通过吸引废铁来壮大自己。于是,废铁堆便分化成了几块磁性铁团,正所谓异性相吸,同性相斥。小磁团或被大磁团吸了去,或受挤压,直接土崩瓦解了。最终也就剩下三团磁力均衡的磁块。这时,三“磁”鼎立的趋势也就开始了。
一块磁铁,其质量是有限的,但若发挥其中心磁力,便可创造出惊人的势力!这一过程中,磁块的中心磁力成了主角,它们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三块磁铁,究竟有何独特魅力?
先说曹操。他的磁力政策是:海纳百川。
曹操是个有磁力,却无磁场之人。他深知人才之重要,正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由贤才们来壮大自己的磁场。他的战略方针是:有才的要,有名的要,徒有虚名的也要,总之是多多益善。
每次战争胜利后,他都是要在战俘中招募人才的。要知道,他手下的五员大将,就有三位来自敌营:张辽原是吕布部将,张郃原是袁绍部将,徐晃原是杨奉部将。就连吕布,他也本想留下的,只是因从了刘备的劝阻而作罢。
曹操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他具有独特的气度!当初关云长之过五关,斩六将,其手下部将个个咬牙切齿,惟独操,从容纵之。若非操之英雄气概,云长又怎能演出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千古佳话?孟德又如何于华容道起死回生?正是这海纳百川的胸襟,吸引了众多人才,心悦诚服地投奔了曹操。
再论刘备。他的磁力完全出自一个字:贤。
展开来说就是:总揽英雄,思贤若渴。
较之曹操,他有一张可以炫耀的名片:“吾乃中山靖王之后,刘皇叔刘玄德是也”。凭着这张名片,便演出了刘、关、张之桃园结义。此后也就更理所当然地称了帝,建了国。
不可否认,刘玄德确有一眼洞察英雄的本领,他手下的五虎,其中三虎都是他意外相中的,而且最后也都如愿以偿地成了他的部将。最有代表意义的应该是三顾茅庐了,诸葛孔明的出山,可以说是天下大局的历史转折点。
至于玄德之优柔寡断,儿女情肠,许多人士认为“刘皇叔乃重情义之贤者也”。于是,投奔他的人自然也不少。再加之孔明之辅佐,这个贤者可是尝尽了甜头。
不过刘备一生中最大的失误,也是因其“贤”所至。若非肝肠寸断地急于报仇,也不会陷七十万生灵于东吴,更不会连损关、张两员大将,最后落个郁郁而死的下场。
最后说孙权。他的磁场是现成的,因为他白白继承了其父兄之基业,又占有三江之天险,手下又有许多得力部将。可以说,他是三大势力中最幸福的。至于其磁力如何,《三国》当中也几乎也将其淡化了。
所谓三国者,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真带磁性也!

都是我自己写的。。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