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前经济复苏势头如何,美联储会在近期终止量化宽松吗

2020-05-16 财经 102阅读
自2008年11月25日开始,美联储先后实施了4期量化宽松(QE:Quantitative
Easing)政策。美联储在首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执行期间共购买了1.725万亿美元问题资产,第二轮量化宽松收购了6000亿美元较长期的美国国债,第三轮量化宽松购买了5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第四轮量化宽松截至2014年2月已经购买了1.16万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美元国债。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目的是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基础上,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但量化宽松是一把双刃剑,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方面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使市场利率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促使银行放贷,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有助于经济复苏;但另一方面也埋下了通胀隐患,在经济增长停滞的情况下,有可能引发滞涨和本国货币大幅贬值,在刺激本国出口的同时恶化相关贸易体的经济形势,加剧贸易摩擦。量化宽松对美国本土也许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从全球角度来说则不一定是优化选择。基于四轮量化宽松的超级宽松货币政策在促使美国经济复苏、摆脱金融危机阴影的同时,也给全球经济和各国货币政策都带来较大影响,使得全球资产泡沫急剧膨胀,通胀压力持续攀升。
2013年以来,随着美国经济的稳定复苏,美联储不断释放退出QE的信号。2013
年12月18日,美联储决定将量化宽松的债券购买计划规模从每个月的850亿美元减至750亿美元。2014年1月29日,美联储再次削减100亿美元债券购买计划,将QE的购债额度进一步缩减到650亿美元,3月19日进一步将购债规模缩减至550亿美元。不过尽管今年来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进一步增强,但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牢固,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以及考虑到突然终止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引起的全球市场波动,QE的退出预计将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二、美联储量化宽松退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和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一样,量化宽松退出对全球经济来说同样是喜忧参半、利弊互见。面对曾经被批评为“损人不利己”的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各国货币政策制定机构以政策刚推出时同样复杂的心情,对量化宽松退出表达着自己的关注,呼吁美联储不要提前或过快退出。因为,虽然从好的方面看,量化宽松退出,有利于平息全球货币战争,缓解全球竞争性货币贬值,降低全球潜在通胀压力,减轻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美元储备资产缩水贬值压力,有助于降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水平,稳定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但在脆弱的美国经济复苏基础上,量化宽松的退出可能导致美国经济重新陷入衰退,进而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严重影响;而且QE退出将使得美元利率趋于上行,会造成严重依赖资本流入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资本外流,投资者对新兴市场货币的需求下降,进一步削弱该国货币竞争力并加剧通货膨胀,加大新兴市场货币贬值和宏观经济调控压力,扰动新兴经济体的复苏进程,甚至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幅动荡。
量化宽松退出将不可避免地对新兴经济体产生显著影响,但这一影响将出现明显分化,新兴经济体的自身状况将成为影响分化的决定性因素;总体而言,量化宽松的退出将对缺乏缓冲工具(如硬通货)或政策工具(如浮动汇率、利率)或现存潜在缺陷(当前经常性账户赤字)的国家带来更大负面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曾通过引入大规模海外资本推动国内信贷扩张,形成了新兴经济体的短暂繁荣。而随着量化宽松的逐渐退出,热钱流出将使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深层次的问题再次凸显,例如疲软的货币、国内市场需求约束、过高的利率以及信贷增长限制。尤其是在避险情绪弥漫市场的情况下,信心的流失或将孕育更大的恐慌,从而对新兴经济体造成十分严重的冲击,扰乱甚至中断新兴经济体的复苏进程。
目前来看,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已经在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中有所体现。2014年1月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经历了新一轮货币危机,资产遭到抛售,货币大幅贬值,利率快速上升。全球最主要的24个新兴市场货币中,仅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其余全线贬值,其中阿根廷比索、土耳其里拉和南非南特跌幅都在5%以上。2月4日,来自美国基金追踪机构EPFR
Global报告显示,1月最后一周从新兴市场股票基金流出量超过了63亿美元,成为这些基金在最近3年内所管理资产总量最大的外流。为应对本币暴跌、通胀和资本外逃,多个新兴经济体央行在1月份集体加息。其中,土耳其、巴西的基准利率已经达到10%以上,印度央行也已加息至8%。在外资抛售和央行加息的双重影响下,多个新兴经济体的债券市场也出现明显下跌。虽然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的变化是复杂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显然美联储的QE退出是其直接诱因。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