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律专业需要什么样的个人素质能力

2022-08-08 教育 174阅读
在我看来,法学专业素质包括了学习(研究)方法(知识工具)的掌握、知识的积累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
学习(研究)方法也就是知识工具,是指学习知识所应具备的将这类知识从自己脑海之外,进入自己脑海之内,形成自己的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慢慢积累的,每个人的方法也各有不同。一项知识本来存在于自己的脑海之外,你完全不懂它的意思,那么,你如何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呢?这就要提到“语境”的问题。任何知识均是在某个语境下进行学习和交流的。是故,学习(研究)方法(知识工具)第一重要的就是语言:包括所有你要涉猎的知识存在的语境。我们现在存在的当然是汉语语境。于是,你的汉语言知识就是既非常重要也非常基本的一项素质了。简而言之,当一项知识用汉语言的表述方式呈现在你眼前时,你必须能准确地理解它、消化它,并且能用汉语言传达给其他人并为他人理解和消化。仅仅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可能可以概括为听、说、读、写等项能力,但实际上,这种能力是一种不可分割的综合能力。当然,汉语言能力一般是在大学入学之前就应完全具备的。如果发觉自己的汉语言能力还不够强,那么应当在这方面苦下功夫。多看一些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比如鲁迅、胡适、朱自清等人的杂文、散文或是文艺评论,可能对你有帮助。因为现代汉语就是以他们这代人的文章为模范的。如果觉得他们的文章读起来非常吃力甚至闻所未闻,那说明你的汉语言能力亟待提高。在具备汉语言能力的同时,作为对自身视野的扩展,还要掌握一门外语——比如英语。虽然中国的英语教育非常陈旧,但这并不妨碍你掌握好这门语言。关键是自己要懂得为什么要掌握它,而不是一味应付考试。掌握英语的方法与学习汉语的方法有某些相同之处,但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所以要让自己了解英语语境下人们的人文环境(如生活习惯、历史背景等),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学通英语,这不是通过背单词就能解决的问题。如果将来你完成研究生课程要继续攻读博士,那么还要掌握另一门外语,比如德语、法语或是日语。对于学习研究法学的人而言,英语、德语、法语是较为常见的语言,这与民法法系(德、法)和判例法系(英、美)代表国家有关,中国法学界向来就将这些国家的法学研究结果奉若神明(当然现在学者开始反思这一现象了,有兴趣可以看看邓正来等人的文章)。知识积累,就是将你懂得了的知识积累在脑海的过程。记忆是必须的,学习法学,记忆只是开始,绝不是结束,更不是目的。从记忆一个概念入手,掌握概念的特点,再将概念与其他概念区分,进而将这个概念放入整个知识体系之中,掌握它的来龙去脉,这样才是掌握了概念。比如考研试卷上的分析比较题,给出两个概念要求考生比较(如遗嘱与遗赠扶养协议),就是考察考生对这方面知识掌握了多少。做这类题,首先要掌握这两个概念各自的含义和特征,然后再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书本上有老师的结论,但那只是老师的知识,你尽可以不加思索地把它完全背下来,也能把它完全理解消化。或许考试的结果在分数上不分伯仲,但两者的学习效果却完全不同,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读死书”与灵活掌握知识的区别。真正掌握知识当然是掌握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并且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任何一对概念之中去,这就叫“举一反三”。最后聊聊人文素质。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在我看来,法学研究者应当具备的人文素质主要是本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现实、当今世界主流的文化价值观、法学周边学科知识等等。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拓宽自己的视野。在学生阶段,不接触实务,最好是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了解中国历史及社会现实,可以读一读历史书籍、古典文学作品,比如读《红楼梦》,从法学学习者的角度看,就是要通过书中描写,掌握中国古代的社会运行机制和方式,而不能像学中文的人一样,只看当中的诗词歌赋。世界主流的文化价值观,主要是指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形成的自由、民主、人权等理论和观点,这也是当今法学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法律的价值和理念完全就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成为这些观念的记载体,法学者也成为这些观念的忠诚“卫道士”。我不知道你们的参考书目当中是否有商务印书馆的那些书籍,如果有,可以选择其中几本看一看。我在大学时曾经读过《法学阶梯》、《论法的精神》、《论犯罪与刑罚》、《乌托邦》等几部。之所以选这几本,一来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二来是这几本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如果选择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那么恐怕本科四年下来都读不懂,可能会失去对法理学这门课的兴趣。还有就是法学周边的学科知识,比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宗教学、美学等等学科的知识。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