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册中所有的名词解释

2020-10-28 文化 201阅读
1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主要内容':伤痕文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无所顾忌地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十年来积郁心头的大痛大恨,这恰恰契合了文学最原始的功能:'宣泄'。历史意义: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
2新写实小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这类人物的出现表征着“文学造神时代”的终结,平常人、平常事成为新写实文学的主角,适应了大众的文学口味。作家从容不迫地叙述着中国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并将其作为独特的审美对象并提升至本体性地位,对于文学的发展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悖离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观,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
3新辞赋体又称“郭小川体”,是当代杰出诗人郭小川的一个独特创造。 新辞赋体,实质是诗人郭小川创造的新的诗歌体式。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郭小川不拘一格,对诗歌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曾被誉为“革新能手”。由于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的忠诚,在诗作中表现了大无畏的坚定性与乐观主义精神,所以不断奏出了昂扬的旋律,鼓舞广大人民感奋起来,推动历史前进。、《望星空》
4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北岛的《回答》
5是毛泽东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 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第一,它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以来,在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解放区文学传统间无形中形成的隔阂。
第二,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第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双百”方针是促进团结的方针。文艺具有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
6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首先,寻根文学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思潮,其特点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自我,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但"寻根文学"的局限也是十分明显的。大多数作家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他们往往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染,而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尤其是一些作家对现代文明的排斥近乎偏执,一味迷恋于挖掘那种凝滞的非常态的传统人生,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而导致作品与当代现实的疏离,这造成了几年后"寻根文学"的衰微。王蒙发表于1982年到1983年之间的《在伊犁》系列小说。
7. 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
社会条件:政治上的拨乱反正;社会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作家条件:“右派”作家归来;青年作家涌现
思想条件:文学不再满足于暴露揭示伤痕,而试图对历史作纵深整体性思考。
反思内容:对共和国初期至“文革”时期历史、社会、个体命运进行批判性思考。反思对象:较广泛,干部、右派、知青、农村、军营生活、商人、“内奸”等在文革中命运。思考触角, 追索从左到极左的深层历史原因。1.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从文革上溯到四清、大跃进、反右。再现反思社会灾难和人生悲剧。
2.反思历史,同时文学反思,作家主体、文体意识觉醒。
1、现实意义:
从党和人民关系角度反思历史教训,确立“人民是上帝” 的历史观念。特征之一:自我反省。《蝴蝶》、李国文《月食》《冬天里的春天》,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等。
2、历史意义:
立足当代历史进程,揭示从左到极左的转化,促进现实主义深化。最基本特征:思考或沉思。《李顺大造屋》。
3、文学意义:
艺术上新的变革与探索。中篇小说崛起,意识流等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引入。
4、局限:
A、思考结论简单化:归之于放弃优良传统,因果式的历史观。
B、传 统思维模式:为民请命。
C、基本手法还是回忆和对比。没有形成全新的审美规范。
8. 1976年4月5日前后,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群众性诗歌运动。这是当代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文学自身。1976年1月8日,深受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逝世。山岳低头万民同悲,人们以各种方式进行

悼念,但却遭到了"四人帮"的无理阻挠和压制。这些诗歌大都言简意赅、短小精悍,而且众体兼备,手法多样,或比兴,或夸张,或象征,或铺阵,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极富感染力,充分显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创造力。
天安门诗歌运动是非常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这种现象再一次昭示出:唯有真情出真诗,唯有正义出真诗。天安门诗歌不仅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学价值,也有着极为宝贵的史学意义。它不仅展示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而且拉开了新时期文学复苏的序幕。[1]
9. 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在文学创作上,新历史主义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 ,待历史和文学史,不能将一个时代的文学与其政治、经济、历史截然分开,而应将文学与非文学加以“综合研究”,力图达到“文化政治历史诗学”的“重写文学史”目的。强调历史的审美性和想象性, 打破了以往历史叙事的时序、 因果、 整体化结构, 采用了回忆、 联想、 闪回、 蒙太奇、 抒情等多样叙述手段。它是潜在于叙述者心理中的一种历史感慨。陈忠实的《白鹿原》,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自觉地从历史的废墟中走出,尽可能的凸现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