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设计方面,如建筑、平面设计、装帧、字体、工业设计等方面都很出色,也诞生了一大批设计领域的大师。
细观日本的设计可以发现他们的设计注重细节,人性化的方面考虑的很全面,有一种人文色彩在其中。日本是个开放包容进取的民族,至少设计界给我的印象如此。在吸收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把本民族的精髓融合,西方同行多会用「禅」去形容他们的设计精神,优雅、简洁、疏密把控等方面是我最为欣赏的。
细读日本设计界的大师著作,能很清晰的觉察到他们的「反思」精神,如原研哉的「ReDesign」观点,把每件产品已固化已形成的形态放到一边,从最初的起点去重新审视它,才能找到新的切入点,但同时也强调设计不是「创造新产物」,在现有基础之上重新定义改良往往比创造一件新事物还要难,因为当你面对牙刷时会想它「本该如此」或「全世界的牙刷都是如此」而放弃,当回归本质时才能看到新的一面。
严谨细致负责,是大多数日本设计师给我的另一个深刻的印象。日本人无论什么职业细致敬业程度是各国人都认同的。作为设计师洞察细节是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在设计工作中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定位做细致全面的调研,有时一个小细节对于普通人来说不重要甚至察觉不到,但在关键时刻它的作用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UNIQLO 手提电脑包上拉链和正面两处反光贴甚至不被人察觉,但当夜晚下班遇到车辆时能起到一定的提醒警示作用。内部有可放两支笔的插袋---可放至少两支笔,一个带拉链的插袋(带有一个透明窗的名片插袋)----可放细小或重要的物件,透明名片插袋专放名片也可清楚知道剩余数量,一个不带拉链的大插袋可以放长形本子或其他物件,旁边有放水杯的插袋附有弹性松紧带,这样的细致设计不再让电脑包内部杂乱方便找到需要的东西。
依稀记得《知日》杂志有一篇关于日本对造物的文章,在日本人眼中,无论是你设计的,贩售的,使用的物件都是有生命的,是值得敬仰和尊重的。如果你在雕刻一件木雕,仅把它当做一项工作去进行和当做一项造物使命去进行所用的心和力是截然不同的。当面对一件工具时双方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只有善待工具你才能更安全更高效的去完成工作。这点以前的中国农民对耕牛、车夫对毛驴、战士对枪支都会有此情节。《Objectified》中 Dieter Rams说,日本人对盆景的修剪很讲究,他们讲究疏密,如果太密了鸟儿没法从中间飞过(不是原话)。
关于留白、疏密、韵律等这些,日本的装帧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些,日本的书籍尤其是一些设计、艺术类书籍的排版、字体选择、留白都会让我对书本身加分。有种阅读的冲动,在这个纸质读物「衰落」的今天依然有如此精致用心的设计真是件幸事。
不是一味的夸奖日本设计师,而是如果对方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何不借鉴学习,日本设计界能有今天的「地位」也与此密不可分。中国缺少一个大环境,一个孕育人才的温床,中国从不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