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璎珞”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2021-12-12 文化 674阅读

寓意为“无量光明”和美玉的意思。璎珞音为[yīng luò]。

原为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由世间众宝所成。多用为颈饰,后来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唐代时,被爱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进,变成了项饰。它形制比较大,在项饰中最显华贵。

扩展资料:

璎珞的用途

大致地说,在佛教兴起以前,古代南亚次大陆的人们早已使用它了。特别是那里的贵族,是经常用它来装饰自己的身体,并用来显示身分的。古代南亚次大陆的神,自然是贵族统治者在天上的投影化身,他们也是使用这类饰物的。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衣饰"条中,记自己在古代南亚次大陆亲眼所见,无论男女,都可"首冠花鬘,身佩璎珞"。特别是贵族:"国王、大臣,服玩良异:花鬘宝冠,以为首饰;环钏璎珞,而作身佩。

"据《佛所行赞》卷一所载,释迦牟尼当太子时,就是"璎珞庄严身"的。又据《中阿含经》中的《木积喻经》,有许多青年女性修饰身体时使用的记录:"年在盛时,沐浴香熏,著明净衣,华鬘璎珞严饰其身。"

佛教摒弃世上的荣华富贵,因此,佛和罗汉等出家人是不佩戴饰物的。僧人在作为贵宾时短期内被人给戴上颈饰性质的花环,亦为戒律所许。只有菩萨级人物,除了现比丘形的如某些地藏菩萨等之外,正规的菩萨形象全都佩带各种各样的璎珞与华鬘,并可以接受这种馈赠。典型的例证如《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所说: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菩萨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悯我等故,受此璎珞。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悯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堠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悯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璎珞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