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卫生环保教育
在加强学生德育工作中,教育学生抵制不良影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应引起特别重视。二十一世纪的少年儿童除了具有自身的心理特征外,还有新时期的特点。现在所处的时代种种新事物强烈地吸引着他们。他们知道许多社会知识,思想活跃,敢想敢做,但是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受到不健康思想意识的影响;另外现在少年儿童通过电视、网络书籍等渠道获得的信息多而快,他们看的多、听的多、想的多、知识丰富、思想开阔、模仿力强,但毕竟年龄小,缺少实践,意志比较薄弱,自控能力差,容易被新奇的刺激所吸引,不健康的东西也容易乘机而入;其三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给少年儿童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多,家长溺爱娇惯,使他们养成了任性、自私、大手大脚、消费早熟的坏习惯。因此,我们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辨别是非能力的培养。一、讲明事理 讲明事理,是启迪和感知方法的过程。教师让学生晓理明道、领悟其衷。 首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强调从形象直观教育起步。如在文明礼仪教育中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录像等手段,精心设计了说话礼仪,穿着礼仪,上课礼仪等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形象直观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分清是非曲直。 然后在形象直观教育的基础上,发挥班队会、晨会及各学科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结合学生实际把《小学生实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化为仪表、纪律、卫生、礼貌、诚实、助人等项目,并通过辩论、讨论、演讲、评比等形式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最后,根据小学生年龄差异较大的特点,以年级为单位分层次开展明理教育活动,如低年级开展“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活动,高年级开展校规法规知识问答活动,使学生逐步提高认识。二、行为训练 行为训练是在明理教育的基础上激发良好行为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行之以感,知行合一。1、要求要具体 行为训练的要求必须具体明确,让学生做的到,记的住。如要求学生见到老师要问好,进办公室要敲门,受人帮助要说谢谢等,这样训练要求明确,学生可学、可行。2、规范要标准 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大,如果没有规范的标准,学生的行为就没有尺度,分不清怎样“行”对,甚至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时,要求学生每天上学要带一巾、一皂、一杯,这样使学生有所遵循,而且以此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3、方式要多样 如果训练学生行为的方式单一化,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训练形式不仅要多样化而且要有趣味性,如根据学生喜欢儿童故事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常规习惯,从礼貌纪律、卫生、劳动等方面编了很多故事和儿歌,如:“受到帮助谢谢你,冒犯别人对不起,请、再见、没关系,文明用语记心里”。在中高年级,针对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开展辩论会,针对事物不同的认识让学生结合实际组织讨论活动,使学生在辩(辨)中受到是非观念的教育。4、内容有层次 行为训练也要有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要求对训练的内容有一个系列安排,体现出由低到高,坡度适宜,层次合理的特点。如低年级侧重日常行为的训练,中年级侧重集体生活中的行为训练,高年级侧重环保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实践证明这样安排,训练效果很好。5、环境要良好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它需要反复训练形成习惯,因此要给学生创造重复行为的良好环境,如: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班级设立了,卫生监督岗,由学生轮流上岗,每天早晨打扫卫生,并检查其他学生的行为,天天如此,师生间形成了保护环境卫生习惯。又如,每周一组织的升旗仪式,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复环境即让学生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在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下,在动人的诗情里涌起爱国心,周周如此这种情感便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 在创设良好行为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学生造成重度不良行为的环境如个别学生说脏话,对此要利用集体中多数学生的力量如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反复强化,那些不良的信号就淡化了。 创设良好的行为训练的环境应发挥家庭,社会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不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定期召开家长会,介绍学生在家和学校表现,介绍家庭教育经验。也可以联系学区居委会,共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大环境。三、激发情感 激发情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情感由衷表现的良好的趋动变化,教师使学生感知彻悟,动之以情。 小学生上进心强,喜欢模仿,根据这一特点我们通过表扬典型,树立榜样,开展评比等做法,激发良好的行为动机。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道德行为意向,从而沿着正确的轨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还可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体会到上进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如教师的测定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家长的信息反馈等,通过评价表扬正确的行为,激励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