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货币的钱币种类

2020-05-24 文化 58阅读

唐代的开元通宝是我国货币史上最成功的钱币之一,对后世影响极大。唐亡之后,民众对它的信任和喜爱并未减少,仍是安定市场的重要手段。五代政府虽不铸开元钱,但另行铸币却无法改变开元钱在市场中的地位,犹如海浪一样,一波一波地出现,一浪一浪地被淘汰。 五代时铸的第一种钱是后梁开平年间(公元907-910年)所铸的“开元通宝”直径3.5厘米,钱文隶书,旋读,书法较差,笔画生硬,“开” 字为异笔,光背。铸工与铜质均不佳,钱文书法尤差,几不成文。朱温篡唐后,前朝大臣改奉新主,其中位居要职的大有人在。他们多数科甲出身,任何人的书法都要胜此钱文千百倍,怎么说也不至于让如此水平的人来书写钱文。想来写此钱文的很可能是他们的太祖朱温,但不能确定。此种开元通宝铸量不多,且传世极少,为极罕见品。 后唐李氏以恢复唐朝正统为号召,灭梁之后铸行新钱,仍沿用开元通宝之称,中间屡遭变故,旧钱日少,所剩不。而之后的后唐庄宗时,兵事渐少,商业略盛,市场中钱少不便,乃于天成年间(公元926-929年)铸“天成元宝”,以便流通。此钱径2.4厘米,钱文隶书,旋读,书法浑厚凝重,轮廓阔壮,较为精良。但此钱民间有私铸者。另外有“青泰元宝”,是最后一个皇帝李从珂于清泰年间(公元934-935年)所铸。钱径3.4厘米,钱文隶书,顺读,书法平平。后唐十余年间变动迭起,似不应铸钱。所以现在学者有认为此钱乃仿自北宋 “崇宁重宝”,并不是后唐清泰年间所铸。 后晋只铸过“天福元宝”。史载“天福三年(公元939年),诏许天下民人自铸,文曰“天福元宝”。今天所见的天福元宝,版式参差不一,轻重不一,有直径2.5-2.1厘米的,也有直径2.1厘米以下的,钱文隶书,旋读,书法平平。大钱应是官制的,铸工尚可,小型的可能是民间自铸的,铜质较差,文字粗糙,因为当时的铜价较高,铸钱无利可图,而且铜材不易得,民间往往把古钱销毁,改铸铜器,哪里会多铸铜钱呢?所以天福钱颇稀少难得。当时各处藩镇割据,不理会中央政府,只是逢年过节,才向皇帝进贡,以表示君臣关系未断。史载天福二年夏,宣武军节度使杨光远进助国钱,现传世有“助国元宝”一种,直径2.3厘米,钱文篆书,旋读,书法平平,铸工一般,可能乃杨氏所铸。 后汉仅传了两代,共计四年,只有“汉元通宝”钱,此钱直径2.2厘米,钱文隶书,书法似开元钱。后周时只铸“周元通宝”一种,为周世宗所铸,书法、铜质、铸工均精美,乃毁佛所铸之钱。若以经济而言,五代十国时期的重心不在北方五国,而是南方十国。十国统治的地区人多物丰,而在钱币的制作上也比北方五国要好。 十国之中,吴越、荆南、北汉等国没有铸钱。前蜀于永平元年(公元911年)铸“永平元宝”,钱径2.4厘米,钱制仿唐代开元通宝,铸工颇佳,但极罕见。此外有“永平通宝”,制作与书法与永平元宝不相同,但有学者认为是伪造的。通正年间(公元916年)铸行“通正元宝”,版式较多,钱文书法铸工不及永平钱,但数量较多。后来前蜀改国号为大汉,次年,改年号为天汉,铸行“天汉元宝”,钱制同以往,钱文书法铸工均较好,但数量不多。光天年,又恢复国号为蜀,铸“光天元宝”,钱文“光”字用行书,其余为隶书,书法均甚良好。王建死后,其子王衍继位,史称后主,于乾德元年(公元919年)铸“乾德元宝”。钱制同以往,有光背无文与背月两种。咸康元年铸行“咸康元宝”,背有月文。以上两种钱数量较多,铸工颇精。但不久后唐来伐,王衍出降,国灭。闽王王审知政权仍然行用唐朝年号,以示忠贞不移,铸开元通宝钱,版式仿会昌开元钱,钱背穿上有一“闽”字,过去曾被误认为是会昌开元。此外有铅铸钱,版式同铜钱,分光背无文、背闽、背福、背殷三种,后又铸开元通宝当十大钱,直径3.8厘米,字大而不工整,且有省笔缺画,背有星文、月文、闽字。另有铁钱,铅钱,版式同铜钱,存世较罕。后于永隆年间铸“永隆通宝”大铁钱,直径达四厘米,顺读,书法拙劣,背有闽字或星月文及光背,均较罕见。王审知弟王延政曾称大殷皇帝,改元天德,铸“天德通宝”大铁钱,以一当百;也铸有铜钱,比铁钱小,为“天德重宝”,顺读,书发教工整,背文“殷”字,有楷隶两体。
马殷割据湖南时,后梁朱温封马殷为天策上将军,后自立为楚王,铸有“天策府宝”。此外还曾铸有乾封泉宝铜、铁大钱和乾元重宝大铜钱。马殷因听史家有湖南产铅铁之说,又听从高郁的献策,铸铅铁钱,十文当铜钱一文,史书没有说明钱文何字,大概是因为楚钱钱文多袭用唐钱钱文之故,如乾封泉宝、乾元重宝。 天策的意思是为帝王出谋划策,更有“天策引神兵,凤飞扫邺城”的名句。天策府是天策上将军的府邸。即办公地。历史上有名的天策上将军有李世民、马殷和宋真宗之兄楚王元佐三人,而开府置行署的只有李世民和马殷。李世民在灭隋一战中一马当先,功勋卓著,唐高祖觉得赏他什么都不合适,于是特地为他创立了天策上将军这么个封号,并且设置天策府,李世民受封后,在府内设立了文学馆,招揽了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位名士,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他的股肱重臣。梁朱温称帝后,为了利用楚牵制当时据有江淮之地的吴国,援引唐高祖封李世民的例子,就给了马殷天策上将军的封号,并准其开天策府置右相,为马殷在楚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基础。 天策府宝钱是钱币界盛传的珍品,历来为收藏家梦寐以求之物,有一首诗描述了过去人们对此钱的重视程度:“易求时且百金直,喜遇翁赏一饭加。有宝若谈天策府,不贫于古野人家。”说的是清朝戴熙之父在病中得到一天策符宝,大喜过望,居然在把玩该钱时多吃了一碗饭。《十国春秋》载:“楚武穆王乾化元年,铸天策钱,文曰“天策府宝”。《新五代史》载:“殷请于梁,依唐太宗故事,允其开府初铸。”故而此钱文字制作皆精,天策府宝大如当十,厚肉,字文明坦,楷书,旋读。前人认定其钱为马殷开天策府时所铸的纪念币。 现有学著认为天策府宝铜钱兼有纪念币和硬通货的两种功能。硬通货是指它不同于一般货币,而是在特殊情况下,如楚境内外贸易等,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十国纪年》载:“马殷铸铅铁钱,行于城中,城外特用铜钱。”城中城外指的是境内境外,铜钱则非天策府宝莫属,“特用”两个字具体地点明了该项钱硬通货的性质。从传世的天策府宝铜钱来看,多有流通使用的痕迹。由于它专用于境外贸易,因此该钱在湖南省外多有发现,在本地反倒少了。据《泉币》杂志载,上世纪30年代汉口有人在某铜肆以两元之价获得天策符宝,品相俱佳。该人将钱卖给大收藏家罗伯绍,索价三十元大洋。罗告诉此人,这是大珍品。并把钱价加倍给他,该人大喜过望,如实相告廉价所得该钱经过。罗伯昭高风高节,没有欺其外行,传为佳话。另载数十年前,在渐江杭州还发现了一枚背有龙纹的天策府宝,为一卖眼镜的小贩所得,有人疑为伪作,后来小贩竟如愿以偿,高价卖出。该钱后归收藏家张叔驯所有。解放后,天策符宝很少再有发现了。作为硬通货的天策府宝,在当时的购买力如何呢?孙仲汇先生说道:“如为通用钱,在当时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有可能当百使用。”《历代货币大全·隋唐卷》记载,当时军阀混战,货币政策混乱,天策府宝大铜钱作为硬通货当百枚小铜钱使用是很正常的。
孟知祥乃后唐明宗之婿,曾带军入川征蜀。但乘机揽权,拥有蜀地,叛唐称帝,国号蜀,铸行“大蜀通宝”。该钱直径2.3厘米,钱文隶书,顺(直)读,铸工一般,书法较劣,但传世较少,较罕见。其子继位后改元广政,铸“广政通宝”,制式同前,但书法铸较前品为佳,数量较少,为极罕见品。后又铸“广政通宝”铁钱,版式同铜钱,传世也较少。 刘隐为唐末广州节度使,为朱温党羽。朱温称帝时,封刘隐为大彭王,拥有两广之地。刘隐搜括其境内开元钱二十万献于朱温,结果致其缺钱,乃铸开元通宝铜钱及小平铅钱,以便流通,其铸工草率粗糙。后刘隐死,其子立,改称大越皇帝,改元乾亨,称国号为汉,史称南汉,铸“乾亨通宝”铜钱,传世较少,极罕见。后又铸“乾亨重宝”铜钱,文字、铜质同前品,还铸有铅钱。 南唐是五代十国中铸钱最多的。传世有“大齐通宝”,是徐知诰未复姓及未建国时所铸。又有“保大元保”钱,是李璟保大年间(公元934-957年)所铸,中兴二年铸“永通泉货”当十钱;还有开元通宝、 唐国通宝、大唐通宝三种小平钱,但其铸造年份无详细记载。 刘仁恭及其子建国后号燕,非十国之一,但时代相当。铸有铜铁钱多种,有“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和“永安一千”四种,又有货布、铁五铢钱和顺天元宝等钱。刘守光子应天元年铸“应天元宝”、“乾圣元宝”、“应圣元宝”等钱。永安钱皆为楷书,除一千钱铜钱外,其它皆铜铁两种。“永安一千”读法为先左后右再上下读,其余皆为顺读。“应天元宝”背万、“乾圣元宝”背百、“应圣元宝 ”背拾等三种钱皆为楷书,大钱,传世极少,为极罕见品。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