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什么

2020-09-10 教育 103阅读
1、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的基本原则,树立“从小做起、从头做起”的就业观念。
基层一线既是同学们刚刚走出象牙塔,走上社会,第一次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场所,又是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实践性环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读了三年大学,获得堂堂的大学毕业文凭,到基层一线工作是大材小用,甚至认为是浪费人才资源。他们认识不到,基层一线对于青年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看不到,到基层一线工作是锻炼自己、摔打自己、缩短适应期的重要途径。因此,广大毕业生要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学历层次以及就业起步阶段的特点,正确地自我调整,从小做起、从头做起,乐于并勇于到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等基层一线去工作,为走出校门后,客观正确地了解社会创造条件,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结合,打牢今后成长发展的根基。
2、按照“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思路,树立“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就业观念。
就业、择业、创业既是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更是客观地反映大学生毕业后谋求职业的阶段性及其不同特点和要求。有的同学在求职过程中,存在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思想,认为既然找工作就要干一辈子,一职定终生。看不到社会需求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自己就业志向和就业岗位的影响,没有把就业、择业和创业看成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事实上,大学生在毕业以后的求职生涯中,既是不断地认识自己,充实自己,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过程;也是对职业特点、岗位要求和从业条件,不断深化认识、优化职业目标的过程;更是克服困难、勇于摔打、走向成功,向更深层次发展的过程。大学生在毕业初期有了这个完整的过程,应该是不可多得的无形的“财富”,将影响着自己的一生。
3、具有“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吃苦精神,树立“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就业观念。
我们说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不是说,人人都去当老板,人人都要睡地板。而是要求,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尤其在毕业后就业过程中,要有面对现实、迎接困难、不畏曲折的思想准备。如何找准自己就业的切入口,迈好第一步;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干好本职工作的能力,有所作为;如何正确对待就业初期的工作生活条件,渡过难关等等。这些困难都需要自己去克服、自己去化解。要敢于面对现实,客观地认识困难,不被困难所吓倒;要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把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当作自己“第二次”学习深造,磨炼毅力,锻造不畏艰难困苦的优秀品质;要不断总结克服困难的经验和方法,分清轻重缓急,分别分类解决。
4、抛弃“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不实心态,树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就业观念。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问题的实质,是这一部分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地估价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高、太重,没有充分地认识到用工单位,不仅要看你的知识水平是否符合岗位要求,更要看你能否胜任,为本单位创造利润。事实上,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这一点,至少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据专家统计,我国只有10%的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胜任用人单位的相关工作。因此,必须要着眼现实,清除不切合实际的“理想主义”,把自身的估价与用工单位的要求结合起来,低调应聘;必须立足当前,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划分为若干阶段,做好当前,实现近期目标;同时必须打牢根基,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力戒浮燥,远离“光环”。
5、克服“依靠家长和社会关系”的依赖心理,树立“自强自立、敢闯敢干”的就业观念。
不可否认,我们处在一个人情与社会关系取向比较明显的社会中。高校招生规模扩大,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难度日益增强。大学生毕业,不但面临“本领危机”,即知识、技能、本领与就业岗位有相当差距;而且面临“关系危机”,即一些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并不能或很少能为自己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在“关系危机”存在并发生作用的情况下,广大毕业生如何克服依赖心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我们必须克服依赖心理,树立自强自立、敢闯敢干的就业观念。要自力更生,不靠“神仙”和“皇帝”,立足自身条件,艰苦创业;要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做别人想干而不敢干的事情;要不怕失败,勇于摔打,做到对目标的专一追求,总有一天你会成功的。
6、消除“听天由命、不思进取”的传统思想,树立“勇于应聘、事在人为”的就业观念。
有的毕业生在“等、靠、要”思想的支配下,对就业问题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是主动地了解就业信息、渠道,而是等家长帮助、靠学校联系,一旦提到就业,就讲条件要待遇。这种对就业问题采取听天由命、不思进取的态度和行为,实质上既表现了思想上的懒惰,又反映了能力上的低下。根本的问题还是思想认识的问题。有的同学认为,就业是家长和学校的事情,联系好自己就去上班;还有的认为,再等一等,看一看,也许会有个好机会;甚至有的存有幻想,“天生我材必有用”等用工单位找上门,“非我莫属”。其中,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既不想、又不敢去应聘,缺乏竞争意识。很多事实说明,尽管就业难度在增大,但只要学生本人牢固树立事在人为的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怕竞争,勇于应聘,就一定能够使理想转变为现实。
7、排除“不愿出门、不敢离家”的畏难情绪,树立“走出去,到外面经风雨、见世面”的就业观念。
高校毕业生不愿出门、不敢离家就业,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看,环境不熟悉,生活有困难等。从主观方面来讲,怕远离父母、家人,生活不便;在陌生的环境中不敢竞争,害怕竞争等,存在畏难情绪。要看到长三角地区、苏锡常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岗位多,发展空间大。只要务实肯干,就能就业。因此,广大毕业生要打破一味追求在家门口就业的思想观念,勇于走出家门,跨地区就业,走出一条靠自己胆量和学识的就业之路。
8、打消“进正规单位、干体面工作”的陈旧观念,树立“行行出状元,有钱就去挣”的就业观念。
社会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而思想观念的更新又推动着社会发展。在大学生就业求职中,什么叫“正规单位”,什么是“体面工作”,用什么标准去划分正规与不正规单位,体面与不体面工作,需不需用过去的观念和尺度去划分,这本身就是能不能创新,怎样创新的现实问题。有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把进正规单位、干体面工作作为自己成功就业的标志,比如说公务员、吃皇粮等工作,否则不叫就业,不算就业。这种传统的、陈旧的观念,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与就业形势不相符合。事实上,改革开放以后,就业的渠道、方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工作的概念及表现形式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必须历史地、发展地看待“正规单位”和“体面工作”。从就业的角度来看,没有正规不正规之分,有没有岗位才是关键。岗位的归属并不重要,也许是某一个单位或部门,也许是自立门户的自主创业者;也没有体面不体面工作之别,能不能为服务社会、创造价值才是关键。我们只要能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创造财富就是真正的工作,体面的工作。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