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EATH OF WOMAN WANG怎么样

2020-06-18 文化 82阅读
近十年来,史学家黄仁宇的书当畅销书卖,他独特的历史叙事风格着实让人耳目一新,我们也渐渐知道了大历史这个词语。国外的汉学家们总是会给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一些新的启示,这两年来美国史学家史景迁成了新的热点,作为历史爱好者,我自然对他的中国历史观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王氏之死》是今年颇受好评的一本史学著作,当我拿起这本薄薄的正文仅有114页的著作时,不免要想这本小册子究竟怎样揭示“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呢。 老实说,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并未获得充分的阅读快感,我始终心静入水。在这本书中,史先生根据山东郯城这个中国普通县城的县志,官绅的笔记和回忆录讲述了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而中间不时插入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片断,更是让叙事过程虚实结合,到也颇有些趣味。书中描述的郯城人的生活晓得平淡而动荡,他们要为生计奔波,还要收到土匪和官兵的劫掠甚至杀戮。而妇女的生活状况更是悲惨,三纲五常自不必说,而如县志和官绅笔记中盛赞的贞妇烈女形象无疑对所有的妇女都是一种压力,男人们一直使用着这一套路,用“赞美”来形成他们心目中的“正向激励”,鼓励更多的妇女成为男人道德观中的完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做出“偷情”之事来就要付出很大风险了,而书中的“主人公”王氏就是做出了这样的事情,从而浮出了巨大的成本。事实上,王氏在本书的出场很晚,作者前面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述郯城的民间风情,让我怀疑这将是一本民间采风集。但是读完全书,才佩服作者的构思,正是前面对王氏生活环境的描写才使王氏的悲惨结局显得“顺利成章”,以至于读完书的最后一页时我还处于王氏之死不出意外的“理智”之中。史景迁就这样在前面平淡的描述中完成了对我的“洗脑”,使我竟也仿佛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男人,对王氏的结局竟也认为理所当然,当然这里的“理”是当时社会的“理”,就在这样的平淡叙事中,史先生向我揭示了历史的残酷。 史景迁的在这本书中的叙事给我的感受很像看欧洲电影,叙事缓慢而平淡,让观者有些焦急,却又耐着性子看下去,看罢总会在心中有些回味。在如果说黄仁宇喜欢从历史中的几个人物来揭示一段历史的风貌的话,那么在这本书中史景迁进一步把眼光放小,放低,试图从小人物的生活来揭示一段历史的精神。在本书中,不同的小人物渐次登场,哪怕是如黄六鸿这样的地方官绅来说,事实上也是个与王氏一类的小人物,也同样要在生活中挣扎。在书中最令我感慨的是,王氏一直处于一个边缘的状态,一种无助的状态,她的生活始终只能已男人为中心,在她不明原因的跟情人私奔后,或许她也曾经幻想可以跟随这个男人过一辈子,但是悲剧发生了,那个男人终于也抛弃了她,而悲剧中的悲剧是王氏不得不回到掏出的“家”――这个悲剧的起点。显然,她的丈夫任氏对她的归来是不欢迎的,如果她走了,那么任不过是丢丢面子随她去罢了,而任氏的回来则把他推向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显然,如果他重新接纳了王氏,那么在那个时代下他男人的自尊无法得到舒张,况且妻子那段“淫妇”的尽力无疑回对他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在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里,“名声”不单单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有时候它就意味着一切。那么任王氏去他也无法做到,正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而王氏一旦在他生活的空间出现,那么同样意味着一个他的“屈辱”符号存在,同样在一个熟人社会中会对他造成压力。于是,在这种压力下,他终于达到了今天我们看来的病态心理,杀害了王氏。耐人寻味的是王氏时候的事,我发现做为受害者的王氏始终没有受到关注,先是任嫁祸于曾经收留王氏的高某上,而此时案子的关键不是为王氏声张正义,而是高某是否冤屈。而真相大白之后,断案的官员关心的又是“舆论导向”,显然在那个时代,杀害一个“淫妇”是容易引人理解的事情,于是,官员想方设法给任找减刑的理由,终于任氏受到了有限的惩罚而非死刑。最后王氏受到的相对的不错的安葬也是出于怕她成为孤魂野鬼的缘故,而非我们今天提倡的人文关怀。于是,围绕着一个私奔女人的死,古时的男权社会下女性悲惨的生活显得触目惊心。 感觉看此书时一个久久在我心中回响的词语就是――挣扎,是的,书中的底层人民始终处于一种毫无安全感的挣扎状况,他们害怕造反的义军或匪军,他们同意害怕比强盗更强盗的官军,他们还害怕干旱蝗灾,总之,他们始终煌煌而不可终日。史景迁正是在一种平淡的文字中将一幅中国乡村悲惨的图景娓娓到了,没有过度渲染的文字,但是平淡中同意让我感觉惊心动魄。史景迁还原了历史,从一个点透露出了那个时代中国百姓的生活―― 一种挣扎中的生活。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924828.html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