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的雅称为什么是花乡?

2020-08-02 文化 276阅读

点上方蓝字新丰台即可快速关注

“花乡”既是北京市丰台区的一个乡域名称,也是丰台区的雅称。

作为乡域称谓,花乡位于丰台区中南部,地处永定河冲积带,历史上形成大面积的沙质黄土岗丘,故名“黄土岗”。据《黄土岗村志》载:黄土岗以西,四合庄以南,有历史村名“河套”;黄土岗以北,郑王坟以南,有历史村名“老河身”。从马场到草桥的马草河之区域,为永定河古道,黄土岗为滩头风沙聚积而形成的突出高坡。另据元末熊梦祥《析津志辑佚》记载:“南城(指金中都)村有黄土坡,凡铸冶佛像、供器印篆,并及万亿库钞板,势须此处取土为沙模。”“黄土坡”即“黄土岗”。

当地盛传,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永定河决口,草桥一带村落均被淹没,惟黄土岗免遭此难。草桥附近村民为躲水患,来此定居,并带来种植鲜花的技术。此后近百年间,黄土岗一带种植鲜花渐成规模。

1958年8月黄土岗地区成立了政社合一的“上游人民公社”,下设4个大队39个生产队,1959年初改名为“黄土岗人民公社”,1981年改称“黄土岗乡”。1987年5月,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提高区域花卉的知名度,经市区批准,将“黄土岗乡”改名为“花乡”,下辖黄土岗、草桥、白盆窑、新发地等行政村,花木繁育为乡域内的支柱产业。

丰台区因花卉种植历史悠久,花卉品种繁多,故有“花乡”之雅称。

丰台地区种植花卉的历史,兴于金元,盛于明清。这里不仅是旧京春日人们郊游赏花的好去处,还是京城花木供应地。清代文人李汝珍有诗云:“丰宜门外丰台路,花担平明尽入城。”丰宜门乃金中都城南正门,“平明”即天刚亮的时候。也就是说,金代的时候,花农们在黎明时分已挑着鲜花进入中都城内。

元灭金以后,改中都为大都,重建都城。此后,元朝的一些士大夫和文人便在今天的丰台一带修建别墅花园,会友设宴郊游,由此推动了当地花木业的发展。到了明代,当地花木业更加兴盛。据明末清初孙承泽《春明梦余录》记载:“今右安门外西南,泉源涌出,为草桥河,接连丰台,为京师养花之所。”

到了清代,丰台的花木业达到鼎盛时期。《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丰台种花人,都中目为花儿匠。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车载杂花,至槐树斜街市之。桃有白者,梨有红者,杏有千叶者,索价恒浮十倍,日昳则虽不得善价亦售矣。”清嘉庆年进士完颜麟庆在《鸿雪因缘图记》中称:“丰台为养花之所……培养花木四时不绝。”当时京城花市上出售的花卉,大多数来自丰台一带,尤其是每年的农历四五月间,大量的花木上市,花农们或肩挑、或车载,“每辰千百,散入都门”,将大量的鲜花源源不断地送到四九城的花市、花店。

丰台地区盛产花木,主要是因为这一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丰台地处永定河冲积扇的脊背一侧,永定河几次迁移改道所形成的冲积扇,地势平坦,由此造成地下潜水承压溢出,湿地众多,土壤肥沃,水源丰沛,其酸性沙质土壤,溶肥渗水,装盆土不粘手,浇水不板结,换花盆时土坨不散。永定河的滋养,使得当地被古人誉为“诚此地难得之佳壤也”,“唯植花木最盛之地矣”。

相对来说,在丰台一带,草桥的花木种植更为知名。明代孙国敉《燕都游览志》中已有“草桥众水所归,种水田者资以为利,十里居民皆莳花为业。有莲池,香闻数里。牡丹、芍药栽如稻麻”之记载。

历史上丰台是京城百姓赏花之地,因花木繁多,柳绿花红,景色宜人,又离都城很近,明清时很多文人墨客到丰台看花,即兴吟诗作赋。清代江宁人、布政使江舟次有《寻花曾一到丰台》诗:“春到长安芍药开,寻花曾一到丰台。自从解语归金谷,不是花时客亦来。”而清代举人厐垲的《丰台看花歌》则曰:“四月晴和芍药开,万紫千红簇丰台。相逢俱是看花客,日暮歌笙夹道回。”

本文刊发于6月14日北京日报古都版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