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又写多了,给公司写的心理科普文
妈宝男是弱势群体,我们要爱护他们╮(╯___╰)╭话题背景:前阵子看到一篇新闻报道《自家的钥匙该不该给公婆一把》,一石激起千层浪,新闻刊发后引发了很多儿媳的共鸣,她们纷纷讲诉自己在婆媳相处中遇到的尴尬事儿。比如婆婆半夜“潜”入儿子和儿媳的卧室亲吻儿子;婆婆新婚之夜要和儿子一起睡;儿媳产后坐月子让儿子回公婆家,为了不影响儿子休息;约会中连在哪儿吃饭都首先遵从妈妈的意见,令女友愤而分手……说起这些“妈宝男”,儿媳们抱怨的事情简直令人匪夷所思,难怪有人提出女性应该“识别并远离妈宝男”,但是对于婚姻中的女性来说,要如何面对呢?
“妈宝男”是个网络流行词汇,顾名思义,就是什么都听妈妈的,什么都以妈妈是对的,什么都以妈妈为中心,开口闭口“我妈说……”,遇上这样的男人确实糟心,在婆媳矛盾激烈的家庭,其中总是有个“妈宝男”。这个词汇流行起来,也是由于在中国这个现象很普遍,能引发很多人的共鸣。讨伐“妈宝男”标志着现代女性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大家庭中的一个从属角色,而是小家庭单元中重要的一半,并开始争取自己的利益和权利。由此引发的婆媳矛盾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用一个“孝”字就能理所当然地解决。
看到不少指导女性识别和远离妈宝男的文章,我想除此以外还应考虑妈宝男自身需要承担的责任。在妻子强烈表达不满和母亲常年习惯的相处模式之间,矛盾的中心——妈宝男——才是最鸭梨山大、急需做出改变的关键角色。
家庭中父亲长年缺席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比如离异分居、忙于工作等,母亲自然会将生活的目标和重心转向孩子来获得一种充实平衡的感觉。这样的妈妈,在行动上确实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但其中却充满着自身的焦虑和期待。一个缺乏另一半支持的妈妈,缺乏安全感,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无能为力,她眼里的孩子也总是处于危险和匮乏中,在心理学术语中称为“投射”,也就是将自己的感受放到外界,来获得可以有所作为、可控的感觉,于是妈妈会过度地保护和满足孩子,用照顾孩子来获得生活的充实感。
对男孩来说,得到保护和满足确实令他感到安全,而且会感到自己很重要,远超过爸爸对妈妈的重要程度。这种重要感对孩子来说,既是和妈妈亲密链接的纽带,却也是沉重的压力,内心会有种感觉“如果我开始发展自己的生活,不再需要妈妈的照顾,妈妈可怎么办呀!”到青春期后开始想要发展自己的亲密关系时,这样的冲突感就更强烈了,一边是受到妈妈全部关注关怀的安全感,加上害怕自己的独立成为某种“背叛”而令妈妈失望伤心,另一边是尚未展开的独立生活,很多男孩便停留在这里,带着隐隐的焦虑,继续做妈妈的小男孩。“妈宝男”就这样养成了!
【妈宝男的尴尬谁人知?】
妈宝男容易招人吐槽不单是因为没主见、事事把妈挂在嘴上,还因为他们似乎并不意识到自己“有问题”,这让他们的另一半非常抓狂。当妻子提出对婆婆过度干涉的不满时,妈宝男一句“我妈年纪大了,一直这么辛苦照顾我们,你就不能体谅体谅?”就给挡了回去,既可以继续享受母亲的照顾,又让妻子无话可说,看起来他们想要维持这样的关系模式,而且乐在其中。但是妈宝男们真的感到满意吗?
在内心深处,他们始终有种压抑感:面对母亲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好像自己永远是个无能的小孩子,和妈妈亲密无间的关系中,容不得一点对抗和自我存在,在他所得到的“关爱”中,看不到自己,全是妈妈的意志。也许他还不至于那么弱小,也有想要发出自己声音的时候,这时便会将怒火转向妻子,指责妻子种种缺点,来获得一点自尊感,而且常常不敢直接与妻子冲突,而是借“我妈说……,所以你应该……”来壮大自己的声势,实在像极了小孩子的吵架方式。这样做不但回避了夫妻间的矛盾,不能平等真实地沟通,也将老婆的不满引导向了老妈,婆媳关系怎么搞得好呢?一旦婆媳矛盾激化,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只想逃开,但他又害怕让妈妈失望、被妻子抛弃,始终处于焦虑中,想要向外人诉苦,又自觉不如别人怕被笑话,真是非常痛苦。
另一方面,很多妈宝男存在心因性的性障碍。作为一个从小被严密照顾的男性,他也许从未体验过靠自己的能力,主动取悦女性的成就感,因为对被妈妈紧密捆绑的小男孩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顺从。在面对性关系时,会唤起那种无能感,无法进行高质量的性生活,同样也是婚姻关系中的严重威胁,面对妻子的不满,依然只能以疏离回避来回应。所以,看起来总是受照顾的大龄妈宝男,实际上是处于深刻的孤独中,妈宝男的尴尬谁人知!
在儿媳和婆婆的竞争中,对婆婆我们建议应重视和公公的关系,对晚辈放手,信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拥有幸福充实的晚年生活;对儿媳我们可以建议要看到婆婆的情感需要,这本是人之常情,需要更高的智慧,用适当的方法对老人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但对妈宝男,我并没有什么可操作的具体建议。唯有正视自己的挫败感,不再逃避矛盾,承担起自己在生活中的责任。接受母亲终将离开自己的事实,但也相信自己会发展新的能力来经营好自己的亲密关系,获得属于自己的生活。
妈宝男们应积极自救,愿早日摘掉“妈宝男”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