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大事记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1985年,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入生产性使用。
1986年,中华学习机投入生产。
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国产386微机——长城386推出,中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
1990年,中国首台高智能计算机——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诞生,长城486计算机问世。
1991年,新华社、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正式启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1992年,中国最大的汉字字符集——6万电脑汉字字库正式建立。
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
1994年,银河计算机Ⅱ型在国家气象局投入正式运行,用于天气中期预报。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
1996年,国产联想电脑在国内微机市场销售量第一。
1997年,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8年,中国微机销量达408万台,国产占有率高达71.9%。
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
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新华社北京2000年8月17日电)
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大事记
周蕾
●1956年
在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指引下,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
6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与北京有线电厂共同研制成我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
9月,数字指挥仪901样机问世,是中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
●1959年
10月,我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内存容量为2048字节,字长39位,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103机共生产了36台,104机生产了7台,为我国尖端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0年
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32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有加减乘除等16条指令,主要用于弹道计算。
●1961年
由南京大学徐家福、北京大学杨芙清等人撰写的《程序设计》一书问世,这是一本我国早期有代表性的计算机高级语言通用教材。
●1963年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推出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代号为109机,这标志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第二代。
●1964年
由慈云桂支持研制的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40位。
●1965年
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II”型的操作系统编制完成。108乙型计算机由华北计算所设计成功,北京有线电厂共生产156台。
●1967年
开始筹建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集中了一大批技术力量,同时开展外部设备中最薄弱的磁盘机、磁带机、打印机的研制工作。
10月,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在北京诞生。
●1969年
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业,北京大学承接了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任务,称为150机。
●1970年
最新型441B-III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是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
●1972年
11月,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复旦大学的支持下,由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1973年
年初,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有关单位共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字长48位,存储容量13KB。
1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在北京召开了“电子计算机首次专业会议”,确定把发展系列机作为当前发展方向。
5月,借鉴美国通用数据机器公司的16位小型机的技术,硬件自行设计,软件兼容,DJS100计算机研制成功。
到1973年止,我国原四机部系统共生产了数字计算机250台,模拟计算机323台,机床控制设备133台,台式计算机1520台,在30多个行业得到应用。
●1974年
8月,第一台DJS-130机在北京无线电三厂试制成功。之后,131、132、135、140、152、153等共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近31个厂点生产,产量近千台。
8月,四机部、一机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联合提出“研制汉字信息处理工程”,命名为“748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1976年
台湾台中农学院毕业生朱邦复发明了第一代仓颉输入法。
12月,由华北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联合设计,南丰机械厂试制出第一台DJS-183机,又先后研制出184、185、186和1804共5个机型。
●1977年
4月,安徽无线电厂、清华大学和四机部六所联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
4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主持召开了全国微型计算机专业会议,会议决定以Intel8080、Motorola6800两大芯片研制我国DJS-050和DJS-060两大系列微机产品。
慈云桂研制的151-III型机投入运行,达到每秒200万次运算速度
“银河”巨型计算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投入研制工作。
●1978年
中科院自动化所与医学专家合作开发出第一个关幼波诊治肝炎的中医专家系统。
3月,全国科学大会将计算机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8大带头学科之一,邓小平就计算机发展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10月,华北计算所的2780计算机和151-III/IV型机顺利装上“远望”号测量船,并且顺利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洲际导弹发射、核潜艇水下导弹发射、第一次同步通信卫星发射的测量任务。
●1979年
3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
中国研制成功仿8080的4片微处理器和多片的6800微处理器,随后研制出单片的仿8080与6800微处理器,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出相应型号的微机DJS-050系列及060系列
采用中等规模集成电路研制成功了DJS-140系列计算机,同时,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了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
年末,台湾台中农学院毕业生朱邦复同台湾Acer电脑公司合作,研制出第一台具有中文字型、中文操作系统、中文程序语言的微机。
10月,王选教授用我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
210、220、240和260(后改进型为265)等4种型号相继研制成功,其中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100万次/秒。
8月,《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字符集(基本集)》GB2312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1982年
我国将计算机发展重点转到微型机上,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进口成套件或关键件组装的同时,积极开展国产化工作。
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改为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全国计算机发展规划。
参考DG公司的“诺瓦(NOVA)”16位小型计算机,采用国内中大规模集成电路,推出了“DJS-153”小型计算机,与“诺瓦-3”机兼容的“DJS-185”型机也由上海电子计算机厂完成。同时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完成的“DJS-186”型机。
到1982年底,中国已经有了3500台计算机(不包括微型机),其中进口计算机500台,大概有200种机型,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共生产了50台,第二代计算机生产了200台,其余都是DJS-100系列。
●1983年
1月,在北京召开计算机工业长远规划专家座谈会,制定“六五”、“七五”和2000年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的长远发展规划。
华北终端设备公司已能批量生产D-2000型汉字智能终端及ZD-1110型字符显示终端。中国磁记录设备公司已生产出24兆磁盘机、6兆盒式磁盘机等产品。
8月,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通过鉴定,输入速度可与西文相媲美。
11月,中国研制成功的“757”大型向量流水并行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向量运算0.1亿次。
12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http://itforum.cei.gov.cn:81/Tech/Tt/5132.htm
转载者标署出处为“摘自《网络世界》http://www.cnw.com.cn
中国计算机科学大事年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计算机科学大事记 时间 事件 备注
1956 筹建中国科学院计算所 由华罗庚授命筹建
设计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 由夏培肃完成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5 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
1958 103型机研制成功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与北京有线电厂共同研制;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运算速度每秒450次。
数字指挥仪901样机问世 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
1959 104型机研制成功
1960 105型机研制成功 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字长32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有加减乘除等16条指令;主要用于弹道计算。
1961 《程序设计》问世 由徐家福、杨芙清等人撰写;是一本中国早期有代表性的计算机高级语言通用教材。
1963 109型机研制成功 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标志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第二代。
1964 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由慈云桂支持研制,字长40位。
1965 DJS-II型机的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08乙型机 华北计算所设计,北京有线电厂生产,前后共生产56台。
1965 筹建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
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在北京诞生
1969 150机 北京大学承接了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任务;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业。
1970 441B-III型机研制成功 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全晶体管计算机。
1972 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 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复旦大学的支持下,由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1973 150机研制成功 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有关单位共同研制;字长48位,存储容量13KB。
DJS-100机研制成功 借鉴美国通用数据机器公司的16位小型机的技术,硬件自行设计,软件兼容
1974 研制汉字信息处理工程 四机部、一机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联合提出
1976 仓颉输入法 台湾台中农学院毕业生朱邦复发明
DJS-183机研制成功
1977 DJS-050机 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银河巨型计算机开始研制 由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承担研制工作。
1978 关幼波肝炎专家系统 中科院自动化所与医学专家合作开发出第一个关幼波
1979 成功仿制 8080 的微处理器和 6800 微处理器 微机DJS-045系列及DJS-045060系列。
DJS-140系列机
HDS-9机 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了每秒运算45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
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王选教授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 GB2312国家标准颁布实施 《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字符集(基本集)》
1982 DJS-153机
DJS-185机 上海电子计算机厂
DJS-186机 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
到1982年底,中国已经有了4000台计算机(不包括微型机),其中进口计算机450台,大概有200种机型,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共生产了45台,第二代计算机生产了200台,其余都是DJS-100系列。
1983 计算机外部设备 华北终端设备公司已能批量生产D-2000型汉字智能终端及ZD-1110型字符显示终端;中国磁记录设备公司已生产出24兆磁盘机、6兆盒式磁盘机等产品。
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通过鉴定
757型机 大型向量流水并行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向量运算0.1亿次。
银河I型机 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1984 新技术发展公司宣布成立 联想集团的前身
1985 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产
1986 中华学习机
1985 长城286
1988 长城386
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
1989 EST/IS4260智能工作站
1990
1991
1992
1993 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
1994
1995 曙光1000
1996
1995 银河Ⅲ
1998
1999 银河四
2000 GB18030编码标准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