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上说,每年M2的增长速度大体上等于GDP的增长速度加上通货膨胀率,或等于名义的GDP增长速度。这也是目前国内学者极力倡议的货币政策目标,即如果今年GDP的增长目标是9%-10%,加上4%的通胀率,M2的增长目标是14%-15%。
中央银行家大都相信这个公式是经济内在规模的外在表现,因此,要控制经济内在的增长速度或通胀,那就倒过来控制外在的M2的增长目标,由表及里。
经济学中有这样一个公式:货币量增长率=真实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
这个公式可以这样理解:实体经济发展了,商品、服务以及收入就增加了,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就需要有更更多的货币进行承载。若此时的货币多于原来价格条件下商品服务等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扩展资料:
货币(M0)=流通中的现金,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
另外还有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经济学所说的货币通常是指M2,M2包括准货币。
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是:
M0=流通中的现金,整个银行体系之外的企业,个人拥有的现金之和;
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另外还有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其中,M2减M1是准货币,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
广义货币[1](M2)是一个金融学概念,和狭义货币相对应,货币供给的一种形式或口径,以M2来表示,其计算方法是交易货币以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