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中的光线,可以来自于以被摄体为球心的三维空间中的任意方向,为了方便表述,我们用顺光、逆光、侧光、侧顺光、侧逆光、顶光、底光几个大致的光线方向来概括。
方法/步骤- 1
一、顺光
光线的照射方向与照相机的拍摄方向一致或者是基本一致。阴影被遮挡在人物后面,在画面的构成上没有明显的明暗关系。顺光使被摄体亮度均匀柔和,也更容易遮挡皮肤瑕疵,而与此同时也会缺乏立体感和塑形感,容易拍成俗话说的“大饼脸”。
拍摄要点:要注意画面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营造。可考虑通过色彩差异拉大主体与背景的分离度,提高画面立体感。
- 2
二、逆光
光线的照射方向与照相机的拍摄方向是相反的。主体人物的边缘有明显的光线轮廓,画面有明显的明暗反差。逆光又被称为“轮廓照明”,是人像摄影中最讲究的一种用光方式,画面效果十分生动,且富有造型特点。
拍摄要点:1.逆光拍摄时,为了防止镜头进光(特殊效果除外),尽量使用镜头遮光罩或是遮光板。2.为防止画面明暗反差过大,可以使用反光板或闪光灯等补光工具控制亮度平衡。
-
3
三、侧光
光线的照射方向与照相机的拍摄方向成90度的夹角关系。主体人物有明显的受光面和背光面之分,光线的方向和明暗关系十分明确。侧光使被摄人物有鲜明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被称为“质感照明”。
拍摄要点:1.运用侧光拍摄,适合表现个性鲜明、强硬的人物形象,不太适合一般强调浪漫的婚纱照。2.可以使用反光板或闪光灯对暗部进行补光,以减小光比,以适合婚纱柔和的画面效果。
END
8、 光线的控制
既然光线在摄影中的作用极其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千变万化的条件下,控制好光线取得理想的拍摄成果呢?
摄影是以光做画的艺术,所以拍摄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光线的变化,在错综复杂的光线条件下,要正确安排曝光组合,努力控制好光线在画面中的分布,使光线合理的表现自己想要表达的主体。由于我们大多在自然光线条件下拍摄,所以我们重点讨论室外自然光线下如何对光线进行控制。
(1)晨暮光线的控制
我们喜欢早晨以及傍晚的光线拍摄日出和日落。因为光线色温的原因,晨暮时分,黄红色调给景物带来一定的暖色,逐渐转化为画面周边的蓝色调或者亮灰色调,给景物罩上了较好的轮廓光,同时产生较好的反差,这是拍摄风光的极好地光线。由于反差较大,曝暮光需要格外谨慎。拍摄时,需要用较小的光圈,以便保证较大的景深,达到由近及远都清晰的目的。快门速度需要根据天气状况而定。关键是你想取得怎样的拍摄效果,根据想要达到的预想效果,决定如何侧光。在太阳刚刚升起和尚未落下时,如果对天空测光,或者用平均测光、包围测光、等方法,会使得主要景物过暗;对景物侧光,会使得天空过亮。正确的测光方法是,避开对太阳升起的地方测光,而对景物与天空的交界处用点测光的方法进行测光,这个结果使明亮与较暗的两方面都可以接受。点测光的位置,应该天空占1/3,景物占2/3。
示例图如下:
在黄山日出这种光线条件下,怎样测光呢并控制好光线呢?请看下图:
我的经验是,对这里测光,使明暗比例符合画面里的明暗景观所占的比例,适当减少0.5-1EV值,可以得到曝光理想的作品。
再例如下面这幅作品:
在蒲河岸边,日出时,天空出现了较厚的云层,太阳虽然还没有露头,但是地平线已经很亮。取景时躲开了右侧较亮的强光区,对地平线与天空交界处点测光。这样的曝光标准兼顾了地面景物被晨光照亮部分的层次,保留住了地平线以上云层的效果。
因此,控制好晨暮光需要注意:
1、 根据光线状况找准测光点;2、考虑到较暗处景物的层次;3、明暗反差尽量
不要过大;4、处理好近中远景的透视变化。
如果将太阳摄入画面,曝光、测光难度要大一些,搞不好,画面一塌糊涂,景物几乎是剪影效果。因此,需要根据当时光线强弱具体情况,适当减少0.5-1个EV值,保证天空不至于过亮,地面景物尚有一定层次。
如下图:
以小树的边缘(黑白交界处)作为测光点,兼顾了晨光的亮处以及河岸边较暗的草坪,远处的山影也依稀可见,画面反差较为适中。
经验告诉我们,对着3个位置测光,效果都会很理想。
(2)雨天对光线控制
大多数摄影人遇到雨天都躲起来了,觉得没法拍摄了。实际上,只要不是倾盆大雨,天空云层往往会出现晴天见不到的奇妙层次变化,如果控制好光线效果更会令人满意。雨丝与天空、灰暗的背景色调接近,不容易在画面表现出来,但是,雨中的风光景色如同在薄雾中,空气中极少灰尘,景色比较清新,适合拍摄中度反差的画面。
如下图:
打着雨伞拍摄的这个画面表现出了较好的漓江雨中景色。小雨中的漓江空气更加清新,犹如极薄的雾笼罩在江面上,空气透视感较好,云层界面比较朦胧,关键在于适当提高感光度,用中度光圈,使用三脚架,画面仍然很理想。
再如下图:
本来是下午阳光明媚的天气,突然浓云密布,雷声乍起,雷阵雨已经袭来。法兰克福莱茵河上出现了难得的景观。我赶紧用塑料袋罩上相机,快步跑到铁桥上,冒雨拍摄了这一景象。关键在于以河水反射灯光为测光点,中度光圈,使用三脚架。
(3)雾天对光线控制
浓雾的天气的确不利于拍摄,但是浓雾初上以及即将散尽时,景物隐约可见,可以借助雾气强化一种透视关系,表现出某种难以言状的朦胧感。由于在雾气中拍摄,水气较重。所以必须用塑料袋等罩上相机。
例如下图:
当雾气弥漫景物若隐若现时,雷达站在浓雾中似如海市蜃楼般的奇妙,关键在于对雾气中较灰暗的山坡顶部侧光,中度光圈,避免出现较大的反差,丢掉应有的层次。画面中,下部分山坡仍然出现一定的层次,拍摄效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雾天的差别也很大,浓雾状态下需要等待,当雾气逐渐散去时,近景逐渐清晰起来,这是利用雾气的透视作用可以拍摄到朦胧莫测的视觉画面。恰当的利用好这种光线可以产生较好的透视感,也可以给人带来变幻莫测的悬念,作品别有意境。如果在镜头前加上UV镜或者中灰镜,既能够减少镜头凝水,又能够加大景物的反差,增强景物的透视感。
例如下图:
这幅摄影作品是在雾中拍摄自峨眉山顶峰。这里山高林密,浓雾正在散去,雾霭萦绕。拍摄时关键在于以大面积的云雾为测光的依据,将近处山石作为近景,凌空摇曳的缆车与钢丝绳置于画面正中,缆绳的另一端伸向远方,盘旋着的几只雄鹰成了画面的点睛之笔,令人产生了不知对面山峰有多远的悬念。
(4)雪天对光线控制
下雪天类似于在沙漠、海滨条件下拍摄,反光以及散射光比较强。如果泛泛的用自动曝光,大面积的雪景势必呈现灰暗的色调,缺少暗灰向雪白色调的过度。可以根据曝光白加黑减的原则,适当增加曝光补偿。另外,由于下雪的天气光线比较明亮,对镜头曝光效果影响不太显著,所以,飘动的飞雪经常被摄影人所利用,形成一种虚化动感的线条,有助于强化画面的视觉效果。
例如下图:
利用漫天飞雪拍摄莘莘学子走下图书馆高台阶的情形,台阶形成了较好的横线条,人物以直线条形式与横线条交叉,飞雪以斜线条覆盖画面,背景完全呈现黑白色调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画面比较简洁。关键在于控制曝光时用较慢的速度又不影响人物的清晰度为准。为了防止融化的雪水渗进镜头,同样需要塑料袋罩住相机。
再例如:
这是在圆明园里雪中夹着霏霏细雨的条件拍摄的画面。针对树干与落雪的交界处测光,根据白加黑减的原则,测光后,适当增加曝光,以便表现出雪的质感。柳枝的淡绿色调与初春瑞雪奶白色调呼应成趣,画面展示了园林里静谧的氛围。
(5)风暴天对光线控制
摄影采风创作中什么天气都可能遇到。一旦遇到了风暴天气不妨抓紧时间拍摄几张。这种天气几乎是浓云滚滚,浊浪滔天环境恶劣,风险极大。在台风“梅花”来临时,大雨倾盆,风起云涌,可以拍摄出难得一见的场景。
例如下图:
在河边,看到风暴将河水卷到岸边,立即冒着风雨拍下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景象。关键在于稳定相机,中度光圈,适当兼顾云层的层次。在乌云滚滚的狂风骤雨中,景色一片昏暗,当大雨逐渐小了一些,远景依稀可见时,可以看到暴风将河水卷向岸边,显现出难得的景观。
总之,各种光线除了以上介绍的效果以外,还存在多种不同情况。
我们知道,当光线完全从一个方向投向物体时,在物体的反方向会留下浓重的阴影;当光线以及反射光、人造光从若干方向投向物体时,在物体周边就会留下较浅淡的阴影;当光线从物体周围均匀地投向物体时,物体周边就没有任何阴影。摄影人就是要利用光线的这种特征,来巧妙地实现构图,完成理想的摄影作品。
比如,除了顶光、脚光以外的光线,还有这种光线的照射高度问题,有高照角度、平照角度和低照角度,拍摄以后的画面效果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
1. 拍摄人物一般不适用顺光和顶光。
2. 拍摄花卉以逆光和侧逆光为最理想的光线。
3. 在云层较厚的情况下,等机会应用好区域光。
4. 在逆光和侧逆光情况下可以用闪光灯或者白纸板对人物进行补光。
5. 充分利用好光影在画面构图中的作用。
6. 风光摄影以两种变化中的光线(临界光线)如,早晨、傍晚、晴转阴等光线为最佳光线。
7. 有条件情况下尽量使用RAW格式,可以在不同光线条件下保留最佳的拍摄数据,有利于后期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