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县城向都市新区跨越———
胶南:组团发展提升城市空间
紧邻胶南市中心,一块占地223公顷的区域正在围网开发建设,这块包括了53公顷沙滩的区域便是已经获准建设的灵山湾海滨水城,建成后,这里将成为青岛西海岸亮丽的城市
滨水空间和独具魅力的城市功能区。
组团发展的模式为胶南市注入了新的发展元素,拓宽了城市发展思路,提升了城市的发展空间。胶南正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村庄、八九十年代的县城,向青岛西海岸都市新区跨越。
从县城到都市新区
在青岛构筑“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现代化城市大框架的宏伟目标下,胶南组团被定位为发展临港产业、科技、商贸和旅游业为主的青岛西海岸都市新区。
“这一定位直接突破了原来胶南县域发展框架模式,为胶南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层面。”有人这样评价组团发展对胶南的意义。
在青岛城市大框架之下,胶南率先提出了“突破县域发展框架模式,融入大青岛,建设新胶南”的目标,树立“建设今天的胶南,就是建设明天的青岛”的城市发展理念,站在“融入大青岛、建设新胶南”的更高起点上,来谋划和建设青岛现代化城市大框架下的新胶南,不失时机地提出“东接、北扩、南展”的城市发展战略。
新城区初具雏形
“围绕建设青岛西海岸都市新区,胶南市首先从规划入手,提升城市发展的层次。”胶南市委副书记、副市长韩连德说。
胶南从财政中专门拨出了2300多万元,聘请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编制了胶南城市总体规划及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确立了建设青岛西海岸都市新区的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探索形成了“整体规划、东西互动、一体推进”的城市发展模式,拉开了西海岸都市新区的发展框架。
关于规划,胶南市规划局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胶南海滨大道旁有一块1100亩的湿地,由于它紧靠市政府又面向大海,成了一块黄金宝地。2003年,一家开发商出价8亿元要取得这块土地的使用权。据测算,这1100亩土地出让后,大规模的后续开发,3年内每年可以拉动GDP增长3个百分点,每年给地方政府增加近亿元的税收,这对胶南来说的确是一个诱人的数字。但是,在经过专家们的评审之后,胶南最终放弃了诱人的数字,充分尊重了专家的意见,把这块湿地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胶南这块临海的湿地是北方少见的城市湿地,其生态效益将难以估量。
正是在科学发展、规划先行的原则之下,胶南市获得了巨大的成就:青岛西海岸都市新区发展框架初步形成,城市承载力大幅度提升。
根据胶南市的统计,目前胶南城市规划区、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了384平方公里和48.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50.6%%。东部新区水城开发已全面拉开,经贸大厦、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70栋高层、小高层建筑已开工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一个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的新兴中等海滨城市雏形初步形成。
突破县域经济
城市发展思路的转变,同时也带来经济发展思路的变化。
“我们坚持工业立市,突破县域经济‘小而全’、工业布局以镇为主的格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始终突出‘三大亮点’招商,形成了集约开发的产业布局。”韩连德说。
临港产业加工区是胶南市承载项目、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在2003年设立之时,就以建立现代化、生态型临港产业区为目标。目前,项目投资达到150亿元,海尔工业园、中国铝业等一批大项目纷纷落户。
立足建设青岛西海岸都市新区、经济新区、科教新区、和谐新区目标定位,胶南整个城市在不断创新中充满生机和活力。根据统计,2005年,全市完成GDP289.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3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6%、57.6%%、40%%、14.4%,比2002年增长83.2%%、130.2%%、306.6%%、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