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创业致富里面的家庭人口结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等怎么写

2020-04-24 社会 142阅读
新时期农村人力资源调查报告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关键,在于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近日,我们选择了地理地貌、经济发展特色鲜明、代表性强的定军山镇元坪村、长林镇南营村为点,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深入农户实地了解等形式,对农村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基本情况定军山镇元坪村位于县城西北6公里处,山、川、丘陵兼有,5个村民小组,310户、1123人,其中男560人,女563人。全村耕地面积1460亩,人均1.3亩。村上兴办集体企业(砖厂)1个,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及外出务工,2006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1970元。 长林镇南营村位于我县东大门,地处汉江、褒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发展后劲足。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638户、2266人,其中男1360人,女906人。全村耕地面积2274亩,人均1亩, 主要种植粮食、蔬菜等附加值较低农产品。全村有7家木材、粮食等私营加工企业,但规模较小,用工不到30人;有9家以餐饮为主的个体工商户,用工有限,效益一般。2006年,该村人均纯收入1910元。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1、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一是主要劳动力表现出下降趋势,总量偏低。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以及自然减员、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近年来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呈现出下降趋势。南营村总人口2266人,其中年龄在15—64岁之间共有1780人,除残疾、卧床等丧失劳动力的26人、在校生670人外,有效劳动力仅为1084人,也就是说,这1084人要养活包括自己在内的2266人,生存压力较大。二是劳动力文化程度总体偏低。生活在农村的老一辈,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本身受教育程度就很低。近年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且培养费用较高,使农村不少学生家长认为费尽心血供出来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挣不到钱,还不如趁早找个差使谋个出路来的实在,放弃了对子女的高层次培养。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村现有劳动力文化程度总体偏低。如,定军山镇元坪村15岁以上有955人,除在校生外,高中、中专文化仅占3.7%,小学、初中文化占76.4%,文盲半文盲占19.9%。三是劳动力技术含量低。在家务农者,种、养殖都是粗放型的,缺乏比较强的专业技术,对农产品的深精加工、产品市场营销知之甚少。外出务工的,大多从事技术含量少、劳动报酬低的体力劳动。比如元坪村外出务工的280人中,从事简单体力型劳动的占80%,从事复杂技能型劳动的占20%。2、劳动力分布不合理。随着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部分村土地逐步减少,外出务工之外的留守人员大多思想观念落后,把自己长期拴在土地上,靠单一的种养增收。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者少之又少,于是出现了“凡是田种的好的,都是经济困难的”这一说法。如定军山镇元坪村,村民收入除了外出务工就是传统农业,虽然邻近县城,但依托地理优势发展经济的意识淡薄,从事行业单一,缺乏发展后劲。3、劳动力外流严重。一是外出务工人员数量日趋增多。由于传统的种植、养殖生产周期长、获益较慢,而务工经济收入效益大,见效快(据调查,外出务工人员每人年净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导致村民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元坪村具备生产条件和能力的674人中,长期在外务工的280人,占41.5%。二是人才大量流失。调查表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一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思维灵活、年富力强的村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创业,留下的村民中,大多文化水平低、少特长,仅仅只能谋生。三是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一些青壮年男女纷纷进城务工经商,把年幼的子女托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远亲近邻,由于祖辈年老体弱、文化低或无文化,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不从心,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老人”也因子女不在身边,遇到困难或生病时,更为孤苦无助。三、建议及对策1、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抓好和巩固农村“普九”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为农村各类实用人才成长奠定深厚基础。县上要利用县乡企中专、农广校、党校、职业高中等教学单位,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专业技术培训。鼓励县上教学单位把课堂办到农村一线。同时,通过采取技术扶贫、外出培训等形式,加快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乡镇、村要积极建立成人文化教育活动场所,采取聘请专家、技术人员、播放科教片等形式定期为村民讲解文化科技知识,不断提高村民的科技水平和整体素质。2、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促使村民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突破传统“小农业”观念的束缚,做到依靠土地,但不依附土地,发挥自身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多业并举,走“复合型”致富之路。加强示范引导,镇、村两级要选择并支持一批代表性强的“能人”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兴办二、三产业,塑造活典型。在他们的示范、辐射下,使广大村民动起来、干起来,促使农村致富能手遍地开花。通过市场引导、典型示范使农村广大劳动力逐步降低对土地的依赖性,合理流动、科学配置,在新农村建设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开辟新局面。3、健全完善人才开发,利用机制。县、乡镇一方面要下大力气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岗位,为留住农村人力资源创造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在抓好劳务输出、组织村民进城务工的同时,还要注意通过“回归工程”、“引智工程”等措施,引导外出务工有成人员回乡创办企业,让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都能有事干、有钱挣。县上要畅通城镇人才向农村流动的渠道,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县乡机关优秀人才到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村委会指导员(副指导员),帮助村上抓经济发展。村上要理清思路,制定发展规划,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壮大集体经济,使村民外出数量逐渐减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留守老人”的赡养等问题得到解决。对条件成熟的农村实用人才(如: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手和乡村科技人才等),县、乡镇要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时选拔他们到村、组干部岗位,让其示范性更强、拉动性更大。对大中专 毕业主动回农村工作的,县上从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让其安心干事创业。对到村上投资兴办企业的单位和个人,村上要制定出互惠互利的办法,用制度保证招商引资的规范化。对外出务工人员带回有价值信息技术的,村上要制定办法给予奖励,同时结合党员承诺制对外出务工党员是否为村上带回信息技术作为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对农村实用人才企业缺乏资金的,县上要出台政策,为其提供便捷的信贷支持,让其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可以做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