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部地区文化有什么差异

2020-09-04 时事 121阅读
东西部差距全方位比较
著名经济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陆大道教授对东西部目前的差距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说。 GDP增长率 陆大道说,目前在一系列因素特别是经济国际化、信息等因素的作用下,近年来我国省区市之间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工业化水平的地区和地带性差异更为明显。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GDP的增长速度的差距虽然趋缓,但经济总量、人均GDP等的差距进一步扩大。1997-2001年间,GDP平均增长率(根据各地区的统计数据计算)东部地区有9个省市超过9%,其中6个超过10%(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中部地区只有2个省区超过9%。西北西南地区9个省区市只有2个超过9%。进出口贸易更加集中在沿海部分地区。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沿海12个省区市总计占全国的87%。外贸出口额的分布也出现同样的趋势,这明显反映出东西部的发展差异。 工业化水平 陆大道说,经济发展的地区间和地带间差异首先表现在工业化的水平及阶段差异方面。部分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部分地区主要位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开始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时期。而中西部地区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首先,以人均GDP衡量,沿海地区2001年的人均GDP为12050元,比工业化中期阶段8832元的标准高出36.4%,比全国平均高出40.24%。其次,2001年以就业结构衡量,沿海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1.87%,已经低于50%,也低于全国50.0%的水平。非农产业在沿海地区为部分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如果考虑内地到沿海打工的状况,这一比重还将大大提高。第三,以产业结构衡量,沿海地区的2000年非农产业的比重达到88%,农业比重仅为12%。第四,2001年沿海地区重工业占67.88%,轻工业占77.38%(总产值按当年价计算)。在重工业内部结构中,2000年深加工工业又占74.1%,基本上建立了以深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 结构。因此,沿海地区具备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基本特征。中部地区处于初期阶段的中后期,西部地区则基本上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刚刚进入到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在部分省区市的经济增长仍然依靠投资的拉动。也就是说,大多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省区市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投资。这种侧重依靠资本要素积累的经济增长,随着市场化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经济的持续增长会遇到愈来愈大的困难。 增长质量 陆大道指出,我国区域发展水平的差距已经从增长速度转变为增长质量的差距,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水平对此影响巨大。在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0年的科技进步基础、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四个方面指标利用加权综合和系统聚类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后,形成以下六组区域。这种划分经济增长对科技支撑的依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区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第一组:北京;第二组:上海、广东;第三组:天津、江苏、福建、浙江、山东、辽宁;第四组:陕西、湖北、四川、海南、湖南、黑龙江、安徽、吉林、河北;第五组:河南、重庆、广西、江西、新疆、云南、甘肃、山西、宁夏、内蒙古、贵州;第六组:青海、西藏。2001年广东、江苏、上海、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60%左右。人类发展指数更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我国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全面扩大。发展差距已经不仅仅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实力人均经济指标等方面,而且涉及到城市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发展诸多方面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东西部地区在城市化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及健康水平等方面也出现了明显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也是愈来愈大。综合反映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人类发展指数。按照世界统一标准计算的2001年度我国全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735,西南和西北的10省区市全部低于这个水平。其中在0.6-0.5之间的是陕西、青海、贵州,西藏在0.5左右。除新疆外,全部都在第20位之后。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