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机头、机尾及进、回风巷超前支护布置情况:
进、回风巷均超前20米加强支护,超前50米维护。上、下安全出口的高度不低于1.8米,宽度不小于0.7米。
4.2.1 机头、机尾支护形式
4.2.1.1 机头:机头布置两架ZZ16000-16/30型端头支架,操作方式为本架手动操作,交错迈步向前移动,移动步距为0.6米。端头支架与煤柱间的柱在端头1#架后柱处回取,可超前0.6米回柱。当端头支架与煤柱间距大于500毫米时要在切顶线打点柱挡矸,点柱间距不大于300毫米。
拉端头架、推转载机和移工溜机头及拉工作面1#、2#架的顺序:先拉端头1#架再拉端头2#架,然后移转载机再移工溜机头,最后及时拉工作面1#、2#架,工作面1#、2#架拉过后滞后工作面其它支架300毫米。
4.2.1.2 机尾:机尾117、118#架拉过架后滞后工作面其它支架300毫米。拉架及移机尾的顺序为:先移机尾后拉架。
机尾老塘侧的支护形式:最后一个架至煤柱侧的顶板采用DZ—25、DZ—28或DZ—31.5型单体柱进行顶板管理,其分别支设在巷道每排锚杆下,排距1.2米,柱距0.3—0.8米。当最后一个架距煤柱侧的距离在0.8—1.5米以内时,巷道每排锚杆下保证一排一柱,当距离在1.5米以上时,要保证一排两柱支护,所支柱必须支成一条直线,严格执行先支后回的原则,老塘侧最后一排支柱与最后一架的切顶线基本齐,可超前0.6米放顶。
4.2.2 进风超前支护方式
进风巷采用DZ—25、DZ—28或DZ—31.5型单体柱带帽点柱进行超前支护管理,从煤壁线向外不少于20米范围巷道中的每排锚杆下支设单体点柱。具体支设位置:两排单体点柱分别支设在转载机靠煤柱侧且距转载机最突出部分0.1米处,排距1.8米。若受到工溜上窜下滑影响,造成破碎机护罩靠煤帮侧人行道宽度不足0.7米或支护不达上述要求时,需将破碎机护罩处向里的点柱改至转载机达要求为止。所有支柱必须成排、成行为一直线,宽巷、巷道压力较大及巷道片帮较大时视具体情况进行增支点柱进行支护,所有柱必须有防倒措施,进、回风巷所有支柱均用连锁棚勾固定。
4.2.3 回风巷超前支护形式:
回风巷采用DZ—25、DZ—28或DZ—31.5型单体柱带帽点柱进行超前支护管理,具体方法为:从煤壁线向外不少于20米范围巷道中的每排锚杆下支设单体点柱。具体支设位置:从工作面煤壁线向外20米范围内在巷道中心支设双排单体液压点柱,单体点柱应支设在巷道的每排锚杆下,所支点柱应成排成行。双排单体柱距巷帮1.5米,排距为1.8米。
4.2.4 若因工作面溜子上窜、下滑或其它原因造成端头2#架与工作面1#架、工作面1#架与工作面2#架,工作面其它架间、机尾最后一架与倒数第二架之间的空隙≥200毫米时,必须及时进行支护。支护方式为:及时在架间架垂直于工作面的棚,棚梁长度视空隙大小可选用Φ200×2800/3200毫米的红松半圆木架棚,所架棚必须保证一梁三柱,其中一根柱打在距溜子电机或挡煤板0.1米处,另一根打在老塘侧梁末端处,最后在两柱中间打好中柱。所架棚在拉架前移动。移棚时,先将中间单体柱回掉,再将老塘侧单体柱回掉,两人扶梁,待另一人将煤帮侧单体柱回掉后,再将棚梁向前移动0.6米。架棚时,要三人配合作业,两人抬梁将其放在单体柱柱头上,且将其扶好,另一人扶柱升柱,最后及时补够一梁三柱,为防止架间漏矸,所架棚梁要背紧背实。也可在架间距超过200毫米的相邻两个支架上架平行于工作面的板梁每隔一米架一架,板梁规格根据现场而定搭接不小于500毫米。架间距大于500毫米时,要在切顶线处打密集柱挡矸,密集柱间距300毫米。
4.2.5 机组割煤距进、回风巷煤帮侧15—35米时,机头、尾进行回柱放顶。当机组距煤帮侧距离小于15米时必须停机放顶。
4.2.6回风巷超前支护方法仍执行《综采各生产工种操作规程》中《超前支护工操作规程》的中相关规定。
4.2.7特殊情况下的支设要求
由于本工作面部分地段顶板构造发育,工作面生产过程中可视超前支护范围内顶板条件及压力情况加强支护加强支护时采用单体柱配合板梁支护,棚距保持1m,“一梁两柱”形式支护,单体柱距板梁两头200mm处支设。板梁视现场条件选用Φ200×4000mm、Φ200×3000mm等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