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是我省经济的一大特色,也是我省体制机制优势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以后,我省的民营经济经历了一个从开始起步到实现第一次飞跃的发展历程,总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也逐步提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大趋势,我省民营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亟待提升,正面临着努力实现二次飞跃的历史性任务。本文对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现状及主要特征、先发优势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民营经济实现第二次飞跃面临新的形势进行了分析。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按所有制经济成分划分,可以将国民经济划分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通常我们将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称为民营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完成了第一次飞跃。回顾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民营经济以集体经济的大发展为主要特征。
这一阶段集体经济尤其是工业领域的集体经济所占比重大幅上升,个体私营经济进入初创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城镇和乡村集体工业为主要特征的集体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78年,全省集体工业增加值仅17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6.2%。到1990年,集体工业增加值已达223亿元,比重达到 61.3%,12年时间集体工业所占比重上升了25.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个体私营经济随着改革政策的逐步推出,以及出于谋生和对致富的渴望,开始进入初创时期。但在那个年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还受到很大限制,不少私营企业出于尚未解决合法生存的疑虑,或者为了少惹麻烦,迫不得已戴上了集体所有制的"红帽子"。因此,到1990年,当集体经济占GDP的比重高达53.1%时,个体私营经济所占比重仅为15.7%。
第二阶段: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民营经济以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为主要特征,集体经济开始萎缩。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发表,犹如春风给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民营经济迎来了第一次飞跃的机遇。1997年与1991年相比,全省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由100.3万户和1.1万家增至153.2万户和9.2万家,从业人员由155.8和16.9万人增至256.4和135.5万人,注册资金由40和7.3亿元增至219.9和470.6亿元。在工业领域,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1991-1997年,个体私营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5.5%升至1997年的40.6%。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由1990年的141亿元增至1997年的1564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由15.7%上升到 33.7%。
在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集体经济由于改制等原因开始萎缩,占GDP的比重大幅回落,由1990年的53.1%下降到1997年的36.7%。
第三阶段:90年代中后期至今,民营经济获得了新一轮的发展,但更多的表现为产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形式。
党的十五大的召开及随后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民营经济的政治合法性,从此浙江民营经济在一个更加宽松的政治、政策和社会舆论环境下开始了新的一轮的蓬勃发展,并完成了民营经济的第一次飞跃。2002年,我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9.0%,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7.1%,比1997年上升了13.4个百分点。这一阶段民营经济的产权形式更多的表现为产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形式。一方面,是由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步伐不断加快;另一方面,经过若干年积累的个体私营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客观上也产生了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联合、并购、合作的要求,于是产权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等混合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以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为例,1998年私营独资企业为952家,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为937家,分别占私营企业单位总数的42.3%和41.6%。到2002年,私营有限责任公司达7467家,占私营企业单位总数的72.5%,比1998年上升了30.9个百分点,私营独资企业2252家,所占比重下降为21.9%。从个人资本金的分布来看,也更多的分布于产权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以及私营企业中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等混合民营经济中(见表1)。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作用
1、民营经济发展全国领先,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高。2002年,我省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5375.7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69%,其中集体经济创造增加值1708.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9%,个体私营经济创造增加值3667.6亿元,占47.1%。与经济较发达的省市比较,我省民营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处于较为领先位置,2002年,我省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比江苏(28.3%)、山东(29.1%)、上海(9.0%)高出18.8、18和38.1个百分点。2002年广东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3%,比我省低0.5个百分点,但广东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比重远高于我省,因此,广东的个体私营经济比重也比我省要低。
2、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了我省经济的较快增长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一是民营经济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按现行价格计算,1979-2002年,全省GDP的增量中有69.1%的贡献份额来自于民营经济。二是民营经济成为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2002年,全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已占到全部从业人员的88.2%。1979-2002年全省新增就业人员1063.6万人,其中民营经济增加从业人员908.88万人,占85.5%。三是民营经济成为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2002年,全省民营经济税收收入达到769.81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60.6 %。四是民营经济成为外贸直接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全省民营经济直接出口额达88.67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0.1%,比1997年提高了23.5个百分点,如果加上民营企业经国有外贸公司渠道出口的部分,比重还要更高一些。五是民营经济投资成为我省投资需求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2002年全省民营经济投资完成额达2159.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完成额的62.2%。六是民营经济发展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农村居民为例,2002年与1997年相比,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1496元增加到2437元,占全年人均总收入的比重由31.7%上升到39.6%,2002年对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增长的贡献份额达65.8%,而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大部分是依靠民营经济发展得到的。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由一个经济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营经济发展得早、发展得快。如果将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看成是第一次飞跃,那么在这一时期,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以量的扩张为主,散、小、低特征比较明显。2002年与1991年相比,全省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由100.3万户和1.1万家增至152.9万户和24.7万家,分别增长52.4%和21.5倍;从业人员由155.8和16.9万人增至275.6和404.0万人,分别增长76.9%和22.9倍;注册资金由40亿元和7.3亿元增至359.4亿元和2156.0亿元,分别增长8倍和294倍。但从个私经济的总体发展状况看,散、小、低特征比较明显。根据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库资料,全省工业独立核算法人单位数为154789家,其中规模以上单位数(指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为18626个,仅占12%,规模以下工业法人单位数占了88%。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生产的产品也以小商品多、大商品少,低档商品多、高档商品少,普通商品多、名牌商品少,生活消费类商品多、生产投资类商品少等粗放增长为特色。
2、总体上仍以创业和原始积累为主。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一些企业也已完成了原始积累,开始进入再次创业阶段。但从总体来看,仍处于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层次较低的原始积累阶段。2002年,全省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只有87万元,即使在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平均每个私营企业的实收资本也只有443万元,是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42%,相当于国有企业平均实收资本的12%,股份有限公司的7%,外商投资企业的17%。
3、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传统家族制管理阶段。浙江的民营经济主要是以千家万户自发创办家庭工业的形式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一发展路径使得大多数企业停留在传统型家族制管理模式。由于传统型家族企业产权的稳定性、决策的灵活性、领导层内部的一致性、利益动力的有效性等优点,一方面易于被大多数民营企业所选择,另一方面,在创业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企业的发展确实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这一管理模式下,只要外界还没有影响企业生存的巨大压力,民营企业进行自身的制度创新动力不会太强。因为,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就必须打破传统型家族制管理模式,这对苦心经营多年的创业者及其家族成员来说都将面临处理家族和企业发展关系的若干痛苦抉择。一些家族企业为避免这种痛苦抉择,宁可满足于现状,安稳地求取既得利益。
4、经营领域有所拓宽,但仍相对集中于工业领域。浙江民营经济的产业分布从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产业为主转变,然后再向第三产业发展(见表2)。但从总体上来看,由于受市场准入等限制,民营经济仍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的工业领域。
从工业内部行业分布看,虽然民营经济除了国家垄断的行业之外,几乎涉足工业各领域,但仍相对集中。2002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总产值中制造业所占比重达到99.4%。在制造业内部,私营工业企业又主要集中于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2002年这五个行业总产值占全部私营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1.6%、8.1%、7.7%、7.3%和6.1%,五大行业合计所占比重达50.8%。
三、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处于领先优势的机理分析
2002年,浙江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在改革开放之初计划经济对浙江经济的控制力相对较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浙江国有企业少,国家投资少,计划供应的物资和产品也少,就当时的体制而言,浙江处于劣势地位。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这一体制劣势反而转变为体制优势。1978年,全省集体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55.7%,其中集体工业增加值占36.2%,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很多。集体经济比重高,国有企业少,就意味着计划经济的生根和控制程度比较薄弱,这就迫使浙江的企业从市场上去寻找原材料和销售渠道,也就有可能从计划经济最薄弱的环节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率先进行市场导向的改革。浙江的民营经济就是在率先进行的市场导向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2、浙江具有悠久的商品经济发展历史和人文传统。浙江的文化是以传统文化和海洋文化相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是勤俭、和谐与秩序。从海洋文化讲,有开放意识、风险意识、经营意识、金融意识、创新意识。改革开放政策解除了束缚人们思想与行动的条条框框,使浙江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迸发,很多创新都为全国开了先河。因此,浙江人的创业精神、致富欲望、投资意识、盈利动机和刻苦勤奋的劳动态度,以及众多的能工巧匠和外出人员,都为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政府相对宽松的管理,为浙江经济制度变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浙江的特点是人多地少,国有企业少,国家投资少,这就迫使广大人民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因此,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个体、私营经济在浙江得到迅速发展。但在党的十五大关于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之前,产权制度的实际供给仍然是受政治约束的。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浙江民营经济得以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浙江各级政府在制度变迁中采取了一些默许乃至支持的做法,使得浙江民营经济能超前发展。如浙江省政府从实际出发,较少对群众自主的创业行为设定各种禁区,较少明令禁止,较少大面积打压。这种默许的做法,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支持,形成中央和基层群众之间的一个缓冲,有利于推进制度变迁。这种被浙江学术界一些人士称之为"无为而治"的领导方法,其实质是经济民主,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群众的制度选择,使千百万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体,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洋溢着持久的积极性。
四、民营经济实现二次飞跃面临的形势
目前我省民营经济所占份额可谓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然而浙江经济要加快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就必须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实现民营经济的第二次飞跃。面对第二次飞跃,浙江民营经济面临以下变化趋势:
1、民营经济发展的政治和政策环境发生了变化。首先,民营经济的政治合法性得到了确立。十五大后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庄严地写进国家根本大法,使民营经济的政治合法性有了宪法保障,为浙江民营经济的二次飞跃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政治环境。其次,社会对浙江民营经济的规范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无序竞争、低价倾销、仿冒伪劣、环境污染、就业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随着信用浙江、生态省建设等战略目标的提出,对民营经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重视环境保护以及保障就业者的合法权益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
2、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我省民营经济凭着创业起步早、市场化程度高、机制灵活、反应灵敏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但随着我国短缺经济的结束,经济运行的环境已经发生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根本变化,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已是需求约束型的经济环境。同时,消费者选择产品也已从实用型趋向完美型,产品的高质量、高标准、高品质成为消费者追求的目标,亦成为生产者角逐的焦点,低品位的产品逐渐受冷遇并将被淘汰出局。那么,以粗放增长、外延扩张为特征之一的我省民营经济所面临的市场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如何面对变化了的市场,将是我省民营经济能否再创辉煌的关键。
3、竞争对手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民营经济是在与机制僵化的国有企业竞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民营经济的竞争对手已是改制后竞争力大大增强的国有企业、国内其他省市也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以及国际跨国公司,特别是与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跨国公司的竞争将会非常残酷。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必须遵循WTO的游戏规则。这给我省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创新思维,强化内部管理、提升产业结构、加强人才培养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4、民营经济自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民营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据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资料, 1998年,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到1亿元的私营企业单位数为95家, 1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单位数为35家,2002年分别上升到670和365家,占私营企业总数的比重分别上升2.3和1.9个百分点(见表3)。二是民营企业自身成长需要进行制度创新。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经营领域的拓宽、技术层次的提高、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家族制管理制度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要求民营企业对家族企业进行家企分离的改革,完善产权治理结构,提高内部管理的科学性,以适应加快发展和市场形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