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出现的巨鼠是什么品种?

2020-05-22 时尚 125阅读
白腹巨鼠为鼠科中较大的一种鼠类,体较青毛鼠粗壮,尾亦长而粗,末端多为灰白色。背毛棕褐色或略显淡棕色,自头顶至尾基部毛色基本一致。头骨粗壮细长,棱嵴发达。门齿背面为棕黄色,侧面和腹面为牙白色。其主要特征为背毛较柔软,体背毛色较深暗,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
【外形】:为鼠科中较大的一种鼠类,体较青毛鼠粗壮,尾亦长而粗,末端多为灰白色。吻及眼眶周围暗褐色,耳壳大而薄,暗褐色,向前拉能遮住眼部。前足背中央区有一暗褐色斑块。
【毛色】:背毛棕褐色或略显淡棕色,自头顶至尾基部毛色基本一致。背毛由二种毛组成,一种为棕灰色较柔软的毛,另一种为毛基白色、毛尖黑褐色的硬刺毛组成。由于背中央区硬刺毛较多,故略显黑褐色。腹毛纯白色。背腹交界处分界明显。尾两色,尾背面从尾基部开始约3/4为棕褐色,末端1/4灰白色。尾腹面为灰白色。前足背面灰白色,后足背面棕褐色。胡须较粗长,长须可达120毫米,基部为黑褐色,至末端颜色逐渐变淡,在吻周围有一部分较短的胡须,颜色较长须为淡,多为灰白色。
【头骨】:头骨粗壮细长,棱嵴发达,门齿孔比青毛鼠略显宽长,后端达不到臼齿前缘的水平线。腭骨较长,接近枕鼻长之半,其后端接近第三臼齿水平线。听泡较小,其长度达不到枕鼻长15 %。鼻骨前端突出门齿外,后端与前颌骨末端平齐,眶上嵴发达,一直延伸到顶问骨处。
【牙齿】:门齿背面为棕黄色,侧面和腹面为牙白色。第一臼齿较大,接近第二、第三臼齿之和。第一臼齿第1横嵴外齿突不发达,中齿突最大,内齿突向下弯曲。第2横嵴3个嘉突发育正常,内齿突仍向下弯盐,第3横嵴内外齿突消失,中齿突发达。第二臼齿第疆横嵴退化,仅余一内侧齿突。第2、3横嵴与第一臼齿2、3横嵴相似。第三臼齿第l横嵴亦仅有1内侧齿突,第2、3横嵴连接成环状。
本种为东洋界种,国外见于缅甸、印度、锡金、印支半岛、马来亚、印尼等地,国内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但江苏省未见有记录。长江以北见于陕西秦岭山地。在安徽省见于长江以南有林山地,在黄山垂直分布自山脚的汤口、耿城至北海(海拔1640米)均有分布,但常见于700米以下有林山地。
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分属二个亚种:
指名亚种Rattus edwardsi edwardsi Thomas,1882,毛较粗硬,体背毛色稍浅淡,我省标本属此亚种,
四川亚种R.e.gigas Satunin,1903,其主要特征为背毛较柔软,体背毛色较深暗,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
栖居地:在我省主要栖居于长江以南有林山地。在有林山地,春末至秋末,主要栖居于深山密林中或溪流两岸岩石缝隙中。在冬季和早春,白腹巨鼠常栖居于山麓地带或迁入山麓边缘地带的室内。在黄山的芙蓉居、松谷庵、北海的室内冬季均捕到过白腹巨鼠。
数量:白腹巨鼠属山地林区鼠类,由于个体较大,常用的一般鼠铗很难捕到,故调查时的捕获率远低于实际数量。如我们在黄山调查时,自腹巨鼠仅占捕鼠数的0.4 %,但在宁国甲路乡,群众反映,冬季种植香菇时用石板一夜可压死数十只自腹巨鼠和青毛鼠。在黄山芙蓉居和松谷庵,群众反映冬季在室内一夜可捕到数只白腹巨鼠,群众有的把它腌制成鼠干食用。
食性:宁国县甲路乡群众反映,白腹巨鼠和青毛鼠一样喜吃香菇,每年冬季香菇种植季节,遭到白腹巨鼠大量破坏。从我们捕捉到的6只白腹巨鼠胃内容物看,有竹笋、茶籽和毛栗。从捕到的洞口看,亦有许多茶籽和毛栗壳。
迁移:白腹巨鼠在春末到秋末往往在深山密林中栖居,随着冬季的到来,高山气候变冷,食物来源的减少,白腹巨鼠逐渐从山上迁移到山麓山地或迁移到室内。松谷庵、芙蓉居群众反映,每年冬季,特别是在大雪后,白腹巨鼠进入室内栖居并捕食和驱走家鼠。
经济意义
白腹巨鼠属大型鼠类,由于食量大,对山缘地带农田破坏很大,有时一夜之间大片农田遭到破坏。我们曾于耿城乡见到一块山芋田被毁的情况,而且见到农民在这块被毁田内用钓竿捕到一只白腹巨鼠。同时它和青毛鼠对香菇种植危害很大。由于它个体大,肉多,山区农民往往捕食。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