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家文化安全?什么是文化侵略?其内容有哪些?

2020-05-29 国际 807阅读
解答:
一、什么是国家文化安全?
《国家安全学》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根源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是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而出现的,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是国家文化安全形成的前提条件。在古代,由于世界不同文化板块之间缺乏频繁的交往,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冲.突还不甚明显,文化安全特别是国家文化安全也就没有突出出来。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真正出现和突出表现,只有到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以后,特别是在西方列强对东方国家实行殖民侵略政.策、东西文化冲.突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才逐渐成为现实。近代以来,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强大的经济基础、政.治军.事优势,不仅对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军.事侵略和政.治压.迫,而且同时也进行文化侵略、文化渗透,搞文化霸权。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因此而变得更为突出和明显。总之,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以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存在为前提,在近代东西方国家之间文化冲.突日益突出和加剧的情况下而凸现。
在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中如何保持和延续自身文化的问题,就是文化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所在。因此可以说,文化安全就是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而国家文化安全就是一个国家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消除和化解潜在的文化风险,抗击外来文化冲击,以确保国家文化主.权不被威胁的一种文化状态。
二、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
国家文化安全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有语言文字的安全、风俗习惯的安全、价值观念的安全和生活方式的安全等。
1.语言文字的安全
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它既是一切文化和文明的载体,也是全部文化和文明中最基本、最稳定、最持久的构成部分。
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兴衰存亡,常常伴随着其语言文字的兴衰存亡。从历史上看,没有哪个国家灭.亡了,其语言文字还能够继续兴盛,还能够长期存在下去。同时,一个国家对外侵略与扩张,常常包括了语言文字的侵略和扩张;一个国家被他国侵略和威胁,也常常包括了语言文字的被侵略和威胁。当年日本侵略中国时,就曾强行在中国推行日语教学和日本文化教育,企图从语言文字方面彻底征服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被强.迫学习日语和使用日语的中国人,遭受着难以想象的内心痛苦和精神折磨。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和扩张的过程中,也常常强行把他们的语言文字变成了遭受侵略的国家和地区的主导语言文字,其后遗症至今还在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存留着。
其实不仅战争期间存在着他种语言文字对本国语言文字安全的威胁和侵害问题,而且在和平时期和国际交往和交流中,也存在着语言文字的安全问题。当代世界,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军.事、政.治等等方面凭借着其明显优势占据着世界霸主地位,有.意无意间对发展中国家采取霸权立场和态度,而且文化领域甚至在语言文化领域也对发展中国家采取霸权立场和态度,从而形成了人们常说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帝国主义现象,以及包括生活话语霸权、学术话语霸权在内的话语霸权现象,直接或间接地侵蚀着欠发达国家的语言文字,影响甚至威胁和危害着发展中国家的语言文字安全。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风俗习惯的安全
除了语言文字安全之外,风俗习惯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另一方面重要内容。
所谓的风俗习惯,就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风尚、礼节、信仰、做法等等,表现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活动、巫术禁忌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行为模式中。在这些方面,任何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都有自己的特异之处,而这些特异之处不仅是历史形成的,为本国本地本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物质便利和精神寄托,增加了亲和力和向心力,而且对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团结和稳定发挥着独特的积极作用。
风俗习惯的相对稳定和继承发展,以及在稳定基础上的变易更新,是一个国家和平时期安全稳定的重要社会基础。当作为社会基础的风俗习惯受到外力的威胁和破.坏时,特别是当他国他族作为入侵者和殖民者强.迫一个国家和民族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时,必然要遭到本国家和本民族广大人民的强烈抵.抗。一个国家的军.队比较容易被打垮,政.权也比较容易被颠.覆,但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则是难以改变的。无论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都十分清楚的是:彻底征服一个国家,不仅仅是要征服他的军.队和政.府,更重要的是要征服它的文化。正因如此,历史上许多征服者在打垮一个国家的军.队,推.翻一个国家的政.权之后,总是千方百计地要改变其文化,包括改.革其日常所用的语言文字和所执的风俗习惯;而一个被打败亡.国的民族,也总千方百计地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以图东山再起。
3.价值观念的安全
如果说风俗习惯表现出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言行模式,是文化中较为外在也较为浅层的方面,那么价值观念则是这种言行模式背后发挥支撑作用的精神支柱,是文化中更内在也更为深刻的本质方面。
国家价值观念安全的重要方面在于广大国.民对传统和现存价值观念采取什么态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奉行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因此,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看,价值观念则是广大国.民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甚至自然现象的是非判断和基本态度,以及他们对自己将欲采用的行为目标、方式、手段等方面该与不该的价值定向。国家价值观念的安全问题,也正是广大国.民对一个国家传统的和现在的价值观念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由于这种态度不仅与家庭、社会、国家对国.民的教育相关,而且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文化影响、渗透,甚至文化侵略、意识形态煽.动等相关,因而国家就不能不对国.民价值观念的变化给予高度关注。国家价值观念的安全,也就是一个国家传统的和现存的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和广大国.民中合理而有效地得以保持与延续,而不至中断与消失。
4.生活方式的安全
生活方式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个人内在之价值观念的社会性外化,也是社会外在之风俗习惯的个体性活化。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不同,集中表现出来的就是生活方式的不同。同样,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也集中体现为生活方式的差异;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冲.突更集中体现为生活方式的冲.突。
正因如此,在美国历届总统每年提交国.会通.过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生活方式的安全总是其关注的重点。乔治·凯南认为,美国国家安全的中心目标是保护美国的生活方式不受外国的干涉和威胁。1990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指出,“在我们的整个历史中,我们国家的安全战略一向是寻求实现广泛的、一贯的目标。我们总是设法保护我国的安全,保护我国公民和我国的生活方式。”
虽然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不同社会集.团,在生活方式上必然存在差别,但在与另一个国家的比较中,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又必然具有某些共同的同时又区别于他国的特征。这种具有国别特色的生活方式,为国.民方方面面的生活提.供了稳定的条件和便利,因而也就成为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保持其文化特质和民族特质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要求自觉地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引导学.生正视中国的文化传统、热爱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是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国家文化保护意识及保护能力。
三、什么是文化侵略?
文化侵略是一个国家或种.族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它国文化的征服行为。战争时期,一个国家强行改变另一个国家的教育方式,强.制新一代学习入侵国语言文字,是文化侵略;和平时期,发达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家文化市场,并改变其国.民的风俗习惯,阻碍其文化传承,这也是文化侵略。文化侵略的目的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经济利益,从销.售文化产品中获取丰厚的利润;另一种是政.治利益,推.广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支撑本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文化侵略,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有步骤有计划地改变被占领国.民的风俗习惯及文化传承。要征服一个民族,就要征服她的文化,要征服她的文化,就要征服她的人,而要征服她的人,最有效的就是征服她的儿童,从小改变孩子们的价值观,淡化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从而使他们对于外族的文化产生一种依赖感,最终让他们抛弃自己的民族。
四、文化侵略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战争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是大炮、飞机加宗教(基督新.教、罗马公教)文化;在和平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则主要是宗教(基督新.教、罗马公教)文化。他们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文化载体尤其是基督新.教及罗马公教,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机会,大肆推行他们的价值观、政.治理念、文化理念,进行文化侵略。而文化侵略,尤其是基督新.教及罗马公教的文化侵略,比政.治侵略、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对我中华民族的伤害更为深远,且更难以修复。
五、在中国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大批传教士随着帝国主义的军.队和枪炮来到中国,绝大多数传教士与当地军阀势力勾结,建立教堂,创办学校,利.用宗教进行种种罪恶活动。
1922.年,光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的发展,就已达到相当的规模。为了鼓励中国基督教会和基督教青年会发展,总.部在瑞典的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决定在1922.年4月4日至8日中国北.京清华学校召开第11届大.会。世界基督教协进会和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的创始人及同盟主.席、国际宣教协会会长穆德(美国人),依仗美国基督教北美协会的经济支持,亲自来华主持大.会。
早在3月份,这个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怒,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刊物《先驱》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为阵地,发动了“非基督教运.动”。上.海各校学.生首先成.立“非基督教学.生同盟”。成.立宣.言指出,现代社会有不劳而食的有产阶.级和有劳而不得食的无.产.阶.级,“而现代的基督教及基督教会就是帮助前者掠夺后者,扶持前者压.迫后者的恶.魔”,帝国主义“侵略的先锋队”。
接着,运.动很快扩展到全国。北.京、天津、广州、武汉等近20个城市的学.生团体纷纷成.立反基督教组.织,召开大.会,发表通电和文章,进行反基督教运.动。运.动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以科学反.对宗教迷信。当时不少人由此出发加入运.动,因此许多地方组.织了“非宗教大同盟”,既反基督教,又不专指基督教;(二)批判基督教不仅反科学,而且是帝国主义用以侵略弱小民族的工具。“反基督教学.生同盟武汉支部”在代电中指出:4月4日的清华基督教同盟大.会,“其目的纯是诱.惑青年,扩充教徒势力,为资本主义作护符来侵略我国”。
一些进步团体也支持非基督教运.动。少年同志会有一通电指出:本会以“改革社会黑.暗,增进个人道德为宗旨,对于妨碍科学进步,组成贵.族势力,保持阶.级制.度,阻止个性发展的宗教,早已认为国敌,因此对于非宗非基之呼声,极表赞同”。中华心理学会也发表反.对“基督教学.生同盟”宣.言:“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断定他们的谬误;以历史的观察,审定他们的罪恶;以心理的分析,揭破他们的虚伪不德,不能不出于极端的反.对。”
非基督教运.动遭到帝国主义的攻击。他们攻击非基运.动像义和团一样是“盲目排外”,是“过激党”的“过激行动”。上.海日文报纸挑.拨非基运.动“含有过激意味及反英美色彩”。
“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当即发表声明:“吾等惟知以科学的立场,建设合理之社会。基督教既不能与科学并立,近复日思扩张其势力,故吾人不得不结合,以反.抗之。”张闻天等发表文章,着重揭.露基督教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的罪恶,捍卫了非基运.动的正义性,指出基督教使得中国人做帝国主义的奴.隶、资本家的奴.隶而“同时心悦诚服”。沈雁冰批驳“现在的教会只有一个躯壳,不值得反.对”的说法,指出:“现在的教会和资本主义及军国主义狼狈为奸的地方随处可见。”
教会攻击非基运.动干涉信仰自.由。蔡元培、陈独秀等予以批驳,指出信仰自.由应包括信教与反教两方面的自.由。陈独秀说:青年反基督教是“去迷信而趋理性的好现象,似乎不劳公等作反.对运.动”;“私人的言.论反.对,与政.府的法律制裁不同,似乎也说不上什么‘干涉’‘破.坏’他们的自.由。”
有些地方的教会势力勾结反.动当.局来镇.压非基督教运.动,结果引起芜湖及全国非基同盟的更大反.抗。
反基督教的呼声却深入群众,社会上常有反基督教的活动。如1923年11月,基督教青年会在广州召开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青年》即发表文章揭.露:“青年会是英美帝国主义用以麻木软化中国青年的最有效力的文化宣.传机.关。藉游戏运.动以投青年之所好。它收.容着几十万青年学.生在它的旗下施以基督教与迷信外人的教育。……青年会又在各地提倡平民教育,麻.醉一般平民的知觉,使他们只知贱视自己,敬畏外人与上帝。青年会又是英美帝国主义笼络青年们,给他们德育知育体育的知识,使他们忘却干预本国政.治的机.关。这种机.关的势力一步一步的扩张,即是青年们逐渐被他们征服,荼毒,汩没性灵,丧失爱.国意识。”
1924年,由于中国革.命高涨,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加紧干涉,文化侵略也进一步升级。他们一方面利.用在华出版的报纸如《字林西报》、《大.陆报》、《京津泰.晤.士报》等,大肆进行反苏反.共宣.传,而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则加以辩护和美化。另一方面,利.用已经深入到全国各地的基督教,猖狂攻击中国革.命,阻止中国人民参加革.命。在教会学校中,情况尤其严重。
据1925年1月的一份统计,当时中国共有新旧教徒100万.人,青年会员8万.人。教会学校:小学5928所,学.生160991人;中学962所,学.生256900人;大学38所,学.生11790人。这种学校既不向中国政.府注册,也不许中国教育团过问,向学.生进行奴化教育。在这些学校中,学.生没有任何自.由。如鸦.片战争后法国在广州办的天主教圣心学校,新思.潮之书籍杂.志,禁不许读;而新约旧约,所谓圣经者,则强.迫背诵,禁拒怀疑辩论,抗言立即斥逐,学.生往来书信,必须拆阅,稍涉嫌疑,即遭没收;同学聚谈疑为集.会,教员演讲视若雠仇,等等。
更严重的是,学校当.局不许中国学.生爱.国;他们肆意污.辱中国学.生而不许有任何反.抗。例如,广州圣三一校长(英国人)对学.生说:“英国人所办的学校,有领事在广州,断不能徇你们的情,任听你们中国人自.由”;又如,1924年5月7日是国.耻日,各地学.生这天都出校游.行,借以唤.起国.民。圣心学校学.生慑于校长平日淫.威,未敢要求出校游.行,只求校内开一演讲会。岂料(法国人)校长对学.生说:“中国的命运早已在华府会.议中决定了,无庸你们去救,你们也是救不来的。”岭南大学的美国人对学.生说:“此是教会学校,不许谈论国事”;“学.生会有政.治意味,不准组.织。”广西梧州建道.学校的美国人宣称:“我系不爱中国,所以不许你们同中国学.生来往,共同救国。我要你们服.从我,同我一样的来爱我们的美国。”上.海三育大学的美国人也对学.生说:“已入教会学校读书,应该断一切国家的观念,爱.国二字断无存在之余地。”
1924年,在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进一步升级的同时,反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和非基督教运.动也高涨起来。
1924年5月,一些因要求纪.念国.耻日而受压.迫最深的学校如广州的圣三一、圣心,徐州的培心,南京的明德,福州的协和等校,就开展了反.对学校当.局的斗.争。他们要求“在国内争回集.会结.社自.由,反.对奴.隶式教育,争回.教育权,反.对帝国主义者的侵略”。结果,学校当.局开除了不少教.师和学.生。爱.国师生不堪忍受,“与其为奴,勿宁失学”,纷纷离校。广州圣三一学.生还组成退学团,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斗.争,最后决定在教育权没有收回、目的未达以前脱离圣三一,暂且走进执信学校。退学学.生为进一步斗.争,组.织了“反.抗文化侵略青年团”,以与国际帝国主义抗争,争取更多的人为收回.教育权而斗.争。
7月,该组.织通电《向导》周.刊社及全国各教会学校青年、各工会团体、文化机.关和各报馆,呼.吁国人同来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指出:“世界国际帝国主义者之于我国也,经济侵略之不足,而继之以文化侵略,故我国六七十年来创巨痛深,殆难言宣,物质精神同遭打击。”《向导》在刊登此通电时,还发表了陈独秀写的“时事评论”《收回.教育权》,给予支持。
同月,北.京成.立反帝国主义大同盟,全国响应。8月中旬上.海也成.立反帝同盟筹备会,并再次成.立非基督教同盟,掀起反基督教运.动,与北.京反帝同盟互相呼应,非基同盟选出高尔柏、张秋人等组成委.员会,决定以《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为阵地,出版“非基督教特刊”。中.共中.央、团中.央的机.关刊物《向导》和《中国青年》也积极配合,使国人知道基督教之害,指导和联络各地的运.动。
在此前后,湖南、湖北、直隶、广东等十几个省都先后成.立了非基督教的组.织,相继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并互通声气,协力进行。
张秋人在回顾1922.年以来的“反.对基督教运.动的怒潮”时,揭.露帝国主义是如何利.用基督教的作用的:“第一用它麻.醉本国的工.人阶.级,使信社会之贫富出于神意,不应以阶.级之争破.坏现社会制.度;第二用它麻.醉被征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民众,使信它们的兵舰军.队是为了赠送上帝的福.音,赠送教育及一切文化而来,不为抢.劫金钱而来,使对他们永远感恩戴德,不思反.抗。”他指出:“第二个作用,正是我们中国人不得不特殊反.对基督教之最大理由。”广州学.生会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在宣.言中提出“收回一切外人在华所办学校之教育权”,并拟出4条具体办法。所有这些,为这次非基督教运.动,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指明了目标。
中国共.产党也加强了对运.动的领.导,积极组.织更多的学.生加入运.动。恽代英在1925年写的《打.倒教会教育》一文中指出:“有一百万的民众,二十余万的青年,正在帝国主义者遣派来的一般牧师、神甫、教会教育家手中,受他们的蛊惑劫制。我们天天怕色彩,怕党派;然而帝国主义者已经借教堂、学校、青年会的帮助,在中国造成这样一个大的党派了。我们愿意永远一盘散沙地屈服于他们这种党派行动之下么?还是我们应当为反.对他们而即刻组.织起来?”这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举行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门作出“反基督教运.动决议案”,揭.露帝国主义利.用宗教和教会学校对中国进行侵略的罪恶及其本质,号召全国青年一致奋起,声讨帝国主义。
这个群众性的反基督教文化侵略运.动,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在全国广泛而深入地发展。不仅在各大中城市,而且在延安那样的偏远地区,也发生了十分激烈的反.抗斗.争。1925年内,教会学校的学.生,纷纷要求退学,并有一些教徒退出了教会。基督教青年会的衰落尤其明显。1927年全国青年会会员人数只及1920.年的60%,参加青年会活动的人也日益减少,许多校会不得不停止活动。
同时,中国共.产党还通.过自己的报刊,不断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报纸的反.动宣.传,借以提高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1924年12月出版的《向导》周报,在揭.露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及其它殖民地国家的反.动宣.传之后,指出:“殖民地的民众应当信任自己的力量,应当起来用武.装推.翻帝国主义者的压.迫!帝国主义者在中国天天喊什么赤化,过激主义,……无非是要达到自己侵略的目的,但是这种伎俩毕竟欺.骗不了中国人民!”
教会所办的学校、医院及其它慈善事业,绝大多数是出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需要,且进行了很多罪恶活动。 
这次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斗.争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几个教徒退出教会、学.生退出教会学校,主要在于宣.传科学人生观,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反.动军阀与帝国主义的勾结,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是一次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教育,这对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提高和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6年6.月30日,恽代英在《广东青年》1926年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一文,对文化侵略进行了专门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在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就用了“何谓文化侵略”这样一个标题,并且接着就指出:“我们说的文化侵略是指的帝国主义者一种软化驯服弱小民族的文化政.策。”他还指出,文化侵略的内容“有四个方面:一、宣.传天堂地狱的迷信,使弱小民族不注意眼前所受的切身痛苦;二、鼓吹帝国主义国家的文明,而掩盖他们实际上社会各罪恶;三、宣.传片面是和平博爱的学说,对帝国主义压.迫蹂.躏弱小民族的事,则不能且不敢加以指责反.对;四、鼓吹帝国主义对弱小民族之德意,对帝国主义者在压.迫蹂.躏弱小民族的事,则一语不提,使弱小民族发生感激之心,以为自甘永不反叛之臣民。”恽还指出了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文化侵略的目的问题。他认为帝国主义对弱小民族最重要是实行“经济侵略”,但这种侵略一定会遭到反.抗,武力压.迫和政.治势力“永远不能使弱小民族忘记反.抗复仇的心理。只有文化侵略可以有软化弱小民族的妙用”。显然,恽认为“文化侵略”的“软化”作用与瞿的“驯养”是基本一致的。不过,值得强调的是恽代英在反.对文化侵略的同时,还看到了被许多人忽视的另一面。他提出反.对文化侵略运.动要注意:一是反.对文化侵略但“并不是说反.对欧美的优秀文明文化”,“而且承认中国有亟须接受欧美物质文明之必要”。二是“反.对文化侵略是反.对帝国主义软化驯服中国民众的阴.谋”,并不是“反.对…处于帝国主义软化驯服手段之下的教徒、教会学校的学.生和留.学.生”,而是希望他们能够觉.醒起来反.对文化侵略。显然,早年曾与教会中人有过接.触的恽代英,对基督教的多面性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毛泽.东指出,近代以来,列强在对中国进行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侵略的同时,也没有放松文化侵略,他们“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办报纸等,就是这个侵略政.策的实施。其目的,在于造就服.从它们的人和愚弄广大的中国人。”对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资料来源于《国家安全学》)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