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里的"鞑虏"是指什么

2020-09-19 综合 251阅读

鞑虏又称鞑子是历史上汉人对北方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的的称呼。

清末特指清朝统治者。《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其时 东京 一路百姓,惧怕鞑虏,都跟随车驾南渡。”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同盟会的成立》:“以 孙中山 先生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清末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国后放弃该口号转为“五族共和”。

扩展资料

日本人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背后的目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在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十六字纲领,这也代表了清末民主革命的几大目标。

所谓“鞑虏”,是当时对满洲人的一种不友好的称呼。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实际上代表了自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以来,许多人持有的一种观念——清朝为异族入侵,并非华夏正统。

在清初时,全国四处此起彼伏的“反清复明”活动,表明汉人对满洲为“蛮夷”的观念依然深入民心。

就连中国的属国朝鲜,也对清朝面服心不服。比如朝鲜派使臣朝拜明朝的资料记载,名为《朝天录》,而后来改朝换代后,朝鲜把向清朝进贡的记载改成了《燕行录》等等。

为了改变这种观念,清朝的统治者们一方面加强对百姓的教化,另一方面也鼓励满汉融合,让民众逐渐接受了清朝也是华夏正统的思想。

不过,尽管在清末,满汉融合已经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大厦将倾之时,华夷之辨的历史问题,也一次又一次成为了反对者们攻击清朝的利器。

在国父孙中山之前,已经有人将“恢复华夏”作为推翻清朝的口号,一次是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提出的,而另一次,竟是由日本人提出的。

大家可能会觉得疑惑,就算我们要恢复中华,关你们日本人什么事?

实际上,在清末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就真的强行掺和了进来。

由日本人宗方小太郎所写的檄文——《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中,提出了推翻满洲,恢复华夏的理念。

宗方小太郎写下这篇檄文的时间,发生在日本在牙山和丰岛袭击清军,正式挑起中日战争后不久。而宗方小太郎的企图,是利用清初以来满汉两族之间的历史矛盾,达到分化中国民众的目的。

因此,在《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中,宗方小太郎开篇写道:“满清氏元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当时豪杰武力不敌,吞恨抱愤以至今日。”

接下来,宗方小太郎历数清政之失,“人主暗弱,乘帘弄权,官吏鬻职,军国渎货,治道衰颓,纲纪不振。”

清末之官场风气,确实腐朽堕落。战争中将士在前线舍生忘死,而大小贪官却在背后贪墨军费,以致屡战屡败,遭受一次次割地赔款之耻。宗方小太郎在华潜伏多年,对晚清社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上述文字,也大多都是事实。

不过,写到后面,宗方小太郎渐渐露出了他的狐狸尾巴。

在檄文中,日本人给“十八省之豪杰”打了个包票,说:“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所愿爱新觉罗氏,不及耸从士卒也。”挑拨离间的意味,昭然若揭。

另外,日本自诩和中国“同文同种”,号召中国民众集结义军,“逐满清氏于境外”、“复三代帝王之治”,还搬出明太祖朱元璋,俨然以华夏文明的继承人自居,口口声声说要帮中国人恢复华夏。

然而,战争结束后,日本却狮子大开口,恨不得将中国一口吞下,要求中国割让台湾、澎湖、辽东,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所谓帮助中国恢复华夏,不过是空头支票而已。妄想与日本合作,则是与虎谋皮,得不偿失了。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