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月亮诗句意思

2020-04-16 文化 143阅读
1.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词语解释】
遥夜:漫漫长夜。
竟夕:通宵
披衣:表示出户。
露滋:露水打湿。
还寝:回卧室再睡。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2.李白《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3. 在诗人眼里,一轮明月,诗意盎然。你就看古人赋予月亮的美称吧——玉免、夜光、素娥、嫦娥、冰轮、冰镜、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菟、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广寒宫、玉羊......真是不胜枚举。古时候没有现在的光污染,在晴朗的夜晚,皓月当空,夜色溶溶,人们举目仰望,天上最明亮、最皎洁、最美丽的,就是那轮明月。面对清澄、柔美的银色月光,天性浪漫的骚人墨客自然会诗兴大发,操觚赋诗,摛藻咏月。;o:
明月最令古人倾心的,自然是她的美丽明亮。汉代无名氏之《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这样感叹:“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我们似乎看到,皎洁的清辉洒入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古人。三国时的曹丕想必非常喜欢这种意境,索性在《燕歌行》里化用前人诗句为“明月皎皎照我床”。到了唐代,诗人们对明月更是情有独钟,而且意象更丰富,辞藻更华丽。王维在《山居秋暝》里描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美的图画啊!李白在《上乐云》里形容:“阳鸟未出谷,顾菟半藏身。”“半藏身”三个字道尽了一弯新月的羞涩。李贺在《梦天》里吟咏:“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玉轮竟轧碎露珠、弄湿团光!多么奇妙、多么绮丽的想象啊。)R
古人眼里的明月,又不仅仅美丽明亮,她还是一怀愁绪,一派苍茫,一片相思,一缕惆怅。比起今人来,古人是多愁善感的。月亮的阴晴圆缺更引发了古人的伤感、增添了古人的愁绪。三国时,曹操的一首《短歌行》已经开了明月与惆怅相联属的先河,他沉郁地吟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那种无所适从、无所依傍的彷徨溢于言表。嗣后,月亮几乎成了愁思的标识。南北朝时的王筠就在《杂曲》中叹息:“桂月徒留影,兰灯空结花。”及至唐朝,此类诗句俯拾即是,譬如“片月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汉》),那孤悬天际的明月,仿佛和自己一样孤独;再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人对月怀远,那茫茫的秋思表现得那么含蓄蕴藉,那么委婉动人;又如“思君如满月夜夜减青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那思妇的容颜犹如圆月,却在思念中憔悴,以至清辉衰减,渐渐变成了残月。古人对明月是爱恨交织,你看,“陇禽有意犹能说,江月无心也解圆”(吴融《浙东筵上有寄》),那无心的江月比不懂团圆的人还可爱;但“微波有恨终归海,明月无情却上天”(薛逢《九华观废月池》),却恼恨无情的明月竟能上天!此中情思,颇堪玩味。到了宋元明清,失却了唐朝的恢弘气象之后,诗人词人更是望月兴叹、与月同愁,慨叹“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抱怨“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4.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http://2006.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5267488/Uxwshi/A335274.html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