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一下......
梁晓声的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时,总有一种异样的情感,抑或是对那段沉重历史的重温,体味锤炼的阵痛和重铸的艰难;抑或是为了超越磨难的苦痛,哀中奋起,寻觅一种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抑或是历史再一次天降大任于斯,催促我们这一代人去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从1983年7月我第一次读到这部作品,至今已24年了,漫长的24年!我已是“奔六”之人,自称或人称为“樊老”,惟有靠“难忘”、“回忆”、“追记”云云去疗救对青春伤逝的恐慌和畏惧。尽管如此,可是我每读一次《今夜有暴风雪》,总会身不由己地被引进作品所营造的悲壮、雄浑、苍莽、壮阔的情境之中,去捕捉那游荡于遥远过去又联系着无限未来的“精灵”。
早期的“知青”题材作品,虽然具有强烈的批判和否定精神,但是作品的基调往往是阴冷凄凉,灰色暗淡,透过酸酸楚楚的泪眼和涓涓流淌的鲜血,我看到的大都是一种莫名的感伤、无奈和凄苦。作为一名“知青”和许许多多有着同样经历的朋友们一样,对之是不能完全认同的,关于这一点,我在《从苏里的形象看〈网〉的思想倾向》文艺批评中已袒露了心迹。因为我认为这些早期的“知青”题材作品所揭示的并不是“知青”生活全部的真实。正如同我现在时常学习“文化发展论坛”网友左春和同志的许多文章一样,他始终是在用第三只眼观察社会、批判人生,其否定的果敢和直抒胸臆的坚决,令我非常钦佩。然而,希望看到的是否定和批判的目的是为了确立和重建。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这一代人在那场浩劫中,既是被卷入者,同时又是受害者,我的母亲就死于那场浩劫。但是,那一个十年的风风雨雨,也锻炼了我们。我们“知青”同农村的父老乡亲们建立了真诚的信赖和友谊。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艰苦的农村生活,锻造了我们这一代人吃苦耐劳、勤奋刻苦的精神。在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现实的洗礼后,我们这一代人恢复了创造个新鲜太阳的勇气和自信力。正如《今夜有暴风雪》中男主角曹铁强所说的:“我们付出和丧失了许许多多,可我们得到的,还是要比失去的多,比失去的有份量。”
带着这样的人生体验,一年又一年、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今夜有暴风雪》,心灵一次又一次被作品的悲壮美所震撼。作者用庄严、雄浑、朴实的笔墨,以1979年初春东北松嫩平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0万“知青”大返城为背景,通过一天一夜突发性事件的典型描绘,深刻地揭示了那场浩劫对我们这一代人惨烈的戕害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英雄气概。作品中的暴风雪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它表现了人在大自然的面前是多么渺小,然而“自然之子”们并没有屈服于大自然的威慑力,而是在暴风雪中冲刷着自身历史的尘垢。“知青”在经历了一个死而复生的心路历程后,以突击前进的雄心去猛烈冲击一切不合理的现实。这个暴风雪比前者来得更加势不可挡。作品塑造了曹铁强、裴晓云、刘迈克等一批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典型,他们即使是伤痕累累,也依然闪耀着永不熄灭的理想和信念之火,历史责任感和革命英雄主义在这些艺术典型身上得到了完整的显现。他们寻找到了人生的价值。这种人生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他们对自身精神本体的完全占有之中,它腾跃出时空的局限。这种鼓励人们向上的精神财富,正是我们今天和明天所需要的,作品主题在这里得到了升华。作品的力量也来自这里。
岁月流逝,《今夜有暴风雪》中所记载的那一段历史、那一段生活早已过去,但是,我想作品的魅力却不会失去,将会长久地激动着和我的同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