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脉络。它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大反映。文章中所用的各种材料,犹如一粒粒散珠,只有用线索把它们串起来,才能成为光彩照人的珠链。
散文的行文线索大体有这几种: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曾绍炉的散文《落红》,以作者对落红的喜爱、颂扬之情为线索,谱成了一曲生命的悲怆交响乐章。
作者真诚地喜爱着红色,红却与他无缘。他却仍是一如既往地把红作为情感寄托的力量,诗意常新的泉源。因为他感到温和明艳的红是光明的象征,是美丽生活的象征。正当他陶醉在红的美中,又发现“红的飘落”是“美的至极”。虽然落红时会感到忧郁,可是爱的永存又使落红悲壮起来。它是生命的延续、重生、永恒。文章的后半部分极力歌赞落红,感情是那么的真挚、虔诚,“我”“捧起几瓣散落的玫瑰花,轻轻地印上我的唇吻;拾起一枚地上的红叶,对着夕阳读生命对太阳的赞歌;面对一筐通红的苹果时,又沉浸在生命奋斗与奉献的自豪中!”“我要是那花瓣,我也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大地的怀抱中;我要是那红叶,也要把更高的誓言写进奔流不息的血脉;我要是那果实,我便熟透了把那芳香和清甜留给人生至诚的世界。”这是何等宽阔的胸怀,何等豪迈的气概,何等崇高的境界!作者把感情抒发到了顶点,达到了高潮,升华了让生命更美丽更有意义的主题。
以事物为线索。
阳关的散文《小院》篇幅短小、语句精炼,写了“我”去五台山旅游,住进了“小大嫂”办的个体小旅店。文章以此事为线索,描述了住在小旅店的所见所闻,赞扬了“小大嫂”一家人的纯朴与热情,理解与宽容。发出了内心的赞叹:“面对四周山色,我不禁油然而生醉意。未曾游山,心儿先自醉了。啊!这花映香熏的人家,这苍翠浸润的小院。”
散文《爱柳》(作者张纯静)和《唐代的杨柳》(作者陆锦平)都是以柳树为描写对象,从古时人们插柳、戴柳、折柳、咏柳等方面,表现了对柳树的情有独钟,而后又引出柳树的可爱之处----美好的形象:青青柳色,依依柳枝,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美好的心灵:它给因离别而悲哀的人以安慰,给因念乡而流泪的人以温暖,给因思恋而凄怆的人以抚慰;美好的情操:虽然极为普通,简直微不足道,可却担负着象征人们的感情,寄托人们的思念,丰富人们的心灵之责任。柳树对人类的奉献是无私的,全身心的。文章自始至终以柳树为线索,组织串接其他内容,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时空线索。
刘绍棠的《榆钱儿》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历写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人们对榆钱儿的不同态度。
在旧社会作者的童年时期,榆钱儿备受欢迎。它是穷人在青黄不接春三月时的“救命恩人”。解放后十年内乱中,久别的榆钱儿又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来救急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榆钱儿被冷落在一边,进而被拒之门外,成了不受欢迎的了。文章截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时间段,以此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变化与进步。
胡适的《庐山游记》是以空间转移为线索的。作者依照地点的转换,描绘着自然景色,介绍着名胜史迹。
从海光寺到白鹿洞的路上,清翠的山,红的和轻紫的杜鹃,鲜艳可爱。白鹿洞的小溪、石桥、紫藤,风景尚好;白鹿洞的历史地位特殊,它“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从白鹿洞到万杉寺。因宋大超和尚种杉万株,故天圣年间赐名“万杉”。从万杉寺西行二三里,到秀峰寺。秀峰寺中颓废,寺外风景绝佳。又由秀峰往西到归宗寺,再往游温泉。庐山的景随空间位置的转移不断变化着,作者的笔随景的变换细细描绘,娓娓道来。文章如一长画卷,卷中有史亦有诗。
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
李广田的《花潮》以人们看花赏花为线索,极力铺张,尽情描摹了在昆明圆通公园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看花人的情形。有一口气攀到最高峰的;有走累的,拣个好地方坐下来看的;有在花下走来走去的;有伫立仔细端详的;有牵过来摇摇的;有翘起鼻子一再嗅的;有在花前拍照的;有在花下打牌、下棋、喝茶、弹琴的……大家都在看花,“其他什么也顾不得了”。
沈从文的《过节与观灯》亦以人们的民俗活动为线索,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的风土人情画。
五月初五的端阳节,为纪念屈原,江南人包粽子,悬蒲艾,赛龙舟,欢声笑语好不热闹。云南的跑马节,盛况非凡。有“百货云集”、“百艺毕呈”的集市,有赛马,有男女青年的对歌等,其热烈的程度,唯亲历才了解。灯节观灯,不只是正月元宵,古时七月的中元,八月的中秋,现在的劳动节、国庆节都有灯事,都能观赏灯景。作者又特别描述了家乡湘西逢年过节时观狮子龙灯焰火的情形,表现了浓郁的故乡情结。
有的散文不止一条线索,而是几条线索,下一篇文章里再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