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杀妻,白起杀降
吴起杀妻求将,终被乱箭射死。白起杀已降,最后不得善终.
单从军事讲,吴起总结前人成果,著<<吴起子>>这一可与<<孙子>>齐名的军事著作,对后世影响应较白起为大.
以下是二人的简介,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请楼主圣断躬裁.
1、吴起(BC440~BC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年轻时曾在孔子徒弟曾参门下学习。初为鲁将,BC412年,齐军攻鲁,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为取得这个立功名的机会,他杀死了齐国籍的妻子,此即“杀妻求将”),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使者示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以麻痹齐军将士,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大败。战后鲁国国君受谗言影响,对他甚为猜忌,吴起就入魏为将,被一代英主魏文侯魏斯任命为西河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BC409年,吴起先在河西少梁筑城,作为前进基地,然后率军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筑洛阴、合阳,尽占秦之河西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76场,全胜64场,其余不分胜负,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BC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激励士卒,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支,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锐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勇士以明法。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魏文侯魏斯死后,吴起遭丞相公叔痤和大夫王错设计陷害,被迫于BC383年投奔楚国。先任宛守,一年后升令尹,掌军政大权,主持变法。吴起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裁减冗员冗费,用于选练军队,以求富国强兵。仅一年,贫弱的楚国开始强盛,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兼并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秦国,兵威四方。BC381年,楚悼王熊疑死,反对改革的旧贵族追杀吴起,他无处可逃,于是趴在楚王的尸体上,被贵族们乱箭射死,尸体又被车裂。而在新王即位后追究冒犯先王尸体的罪行时,参与此事的贵族有七十余家被满门抄斩(报自己的大仇于死前,吴起之智可称匪夷所思)。著有《吴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录《吴起》48篇),但已散佚,现存的版本据考证应是汉朝人所写。又有人根据《左传》描写战争的真实程度、有倾向性地对魏、楚历代先王赞美和对楚国贵族的鄙视提出《左传》也是吴起的作品,若果真如此,他就是军事家、政治家、史学家三合一了。赞曰:尉缭称吴起“提七万之众,天下莫能当之”,实非过誉。后人言名将,必以“孙吴”比之。吴起每到一国,只要国君能用之,必然能使国家强大起来。他在魏建立的制度,使得魏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超级大国;入楚后又能以变法在短时间内使楚国重新强大起来,政治才华毫不逊于军事才华,不应但以军事家视之。后世儒生常以他的个人品德对他大加非议,又以他的结局作为不能变法的依据。这些儒生固然品德高尚(也仅限于理论上),可是国家有事时,他们除了可耻的投降和毫无意义的自杀又能干些什么呢?
2、白起(?~BC257):又名公孙起,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BC294年,白起为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次年,由左庶长迁左更,出兵攻韩、魏,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级,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因功晋升为国尉。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BC292年,再升大良造,领兵攻魏国,攻占大小城池六十一个。BC291年,白起与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BC286年攻赵,取光狼城。BC279年,攻楚、拔鄢、邓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焚毁夷陵,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秦国以郢都为南郡,白起受封为武安君,又攻楚国,平定巫、黔中二郡。BC273年,白起与胡阳率军攻赵魏联军以救韩,急行八日,大破联军于华阳,魏将芒卯败逃,俘三员晋将,斩首十三万。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BC264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BC263年,白起又攻打韩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BC262年,攻韩的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已被绝断,郡守冯亭派人往赵国请求归赵。赵孝成王赵丹与平原君赵胜等为此计议,赵胜认为白白得来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赵国果然接受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BC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丹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范睢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昭襄王嬴稷见赵王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龅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以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八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冒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此即三十六计之关门捉贼)。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与人计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为之震惊。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拟乘胜灭赵。BC259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后军分二路:一路由王龅率领,进攻皮牢;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将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睢,范睢也怕白起功劳和地位超过自己,就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嬴稷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睢结下仇怨。当年九月,秦又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王陵攻邯郸不大顺利,嬴稷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五名校尉。白起病愈,嬴稷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始终拒绝,称病不起。嬴稷改派王龅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同楚国春申君黄歇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现在如何?”嬴稷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睢请求,仍称病不起。于是嬴稷免去白起官职,降为士兵,迁居阴密。由于白起生病,未能成行。在咸阳住了三个月,这期间诸侯不断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军节节退却。嬴稷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阳。白起离开咸阳,到杜邮,嬴稷与范睢等群臣谋议,白起被贬迁出咸阳,心中不服,不如处死。于是嬴稷派使者拿了宝剑,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剑自刎时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怜惜他,乡邑地方都祭祀他。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长平之战也反映了战争自身发展概貌。白起的作战指导特点有三个:一是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二是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显然前进一步。三是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赞曰:白起实力堪称恐怖,征战沙场达37年之久,攻取七十余城,歼敌合计达百万,未尝败绩,秦国统一的基础实际上是他打下来的。杀降则是他的一个大污点,而且加大了日后秦军劝降对方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