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人们总是说老人就像小孩,其实正是这个道理。人慢慢长大,成熟,到最后衰老,心智同样盛极而衰,回归童稚。
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难以忘怀的过去,特别是那些发生在我们“爱恋自己的青春”时期的事情。“我”和丽茹的母亲之所以时光会错乱,最大原因在于她们并没有放下年轻时候的回忆,不管哪回忆是苦是甜,都是她们记忆和思维的归宿。
作者的“明白”是明白了母亲内心最深处的感情,隐藏在母亲心里、平常不能开口的那一份记忆。为了子女,母亲可以故作坚强,可是人老了,就受不住了,老人的记忆回到了自己最刻骨铭心的那一处——作者再一次体察到了母亲的爱。这句明白,也昭示了她内心的痛楚,因为对母亲的伤痛无能为力而深深难过。
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妙龄女郎,那是因为她们就如同20多岁的自己,那时还不能明白母亲,对母亲的关心无动于衷,甚至是厌烦,而现在,她们已经50多岁了,当了母亲,也明白了当时母亲对自己的爱,可是这时的母亲已经时光错乱了,甚至认不出自己的女儿,她们已经错过了。
“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人生本就是一个又一个轮回,以前关心照她们的母亲已经不复存在,如今是她们关心照顾母亲了,也许在人生最后,她们能做的只有默默地陪伴,维护母亲最后一丝尊严;同时妙龄少女是美的象征,象征母亲一去不复返的青春,那是母亲永远也抹不掉的记忆。
扩展资料:
《目送》关注的是自己的人生亲情感悟,收录的73篇散文写父亲的离逝、母亲的衰老、儿子的成长、朋友的牵挂、兄弟的同行、失败与脆弱、失落和放手,不见刀光剑影,唯感清风拂面、动人心弦,处处都有我们感同身受的亲情滋味,篇篇皆是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书中插有作者“走在路上凝望时间”的自拍照片,温馨有味,情趣盎然。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龙应台承认《目送》在她年轻十岁时是写不出来的,而我也承认在我年轻十岁时是读不出《目送》中蕴含的思想深度与情感浓度的。
周国平先生曾说“读书是与大师的灵魂进行交流”,我以为读书要达到那样的境界,读者理应同样具有时间的历练和反观人生的静思。
读完《目送》,几乎过了整个夏天。带着豁朗的感悟,我在心底深深地感激龙应台先生能用冷静、隐忍的笔触,以真挚、朴素的方式,展现自己曲折的心路,分享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感情、最刻骨铭的伤痛。
通过笔记自己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对亲情延续与生死别离的思考,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及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让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我们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龙应台告诉我们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是啊,在这世上,路终归要一个人走,只是希望我们今世的缘分能够更长一些、希望我们此生的凝望能再久一点……谁也赢不了和时间的比赛,谁也输不掉曾经付出过的爱。
再多的“伤逝”与“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在幻变的岁月中我们唯有心怀感恩坚定前行,学会懂得花满春枝的悲欢,学会珍惜身边至亲的眷念,学会目送自己的时光和故事,学会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