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晚上,在我建的几个读书群里,大家都在聊读完太宰治的短篇小说集《女生徒》之后的感想。
看着一条条消息弹出来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存不存在一种标准的聊读后感的方法?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讨论一下另一个问题:存不存在一种标准的阅读方法?
在我看来,是不存在这样的方法的。因为每个人的读书目的不一样,读的书在种类上也可能有所不同,这两点就直接决定了大家在阅读方法上不可能一模一样。
一个读书是为了做研究的人,和一个读书是为了打发时间的人,他们的阅读方法能一样吗?
一个读诗歌的人,和一个读工具书的人,如果他俩都采取同样的阅读方法,那么至少会有一个人读得很不爽。
所以说,在读书这件事上,我一直持有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就是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要太在意方法论。
我从来没听过有人说看电影和听音乐,需要遵循一个标准的方法,那为什么读书这件小事非得有这么多条条框框呢?
如果你想跑步,那你去跑就好了,不要一直研究应该穿什么样的跑鞋,做什么样的准备活动,先跑起来再说。
当你真正习惯跑步,甚至爱上跑步之后,你自然而然地会去研究适合你自己的鞋。
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
2
我知道市面上有很多讲阅读方法的书,比如经常被大家提及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及《高倍速阅读法》,还有不同作者都写过的《快速阅读》等等。
这些书之所以都存在,不就是在告诉你读书方法有很多吗?
更何况这个世界上还有皮埃尔巴亚德的《不用读完一本书》和亨利希金斯的《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
想想看,如果真的存在一种标准的、让任何读者都能收益最大化的读书方法,那其他的教你阅读方法的书还有出版的必要吗?
所以在我看来,阅读是不设限的,读书的方法很自由。在你真正习惯了读书乃至爱上读书后,你自己会主动地去琢磨一套适合你的阅读方法。
在那之前,尽管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阅读就好了。
聊完阅读方法,再来聊聊读后感,在我看来,读后感同样不存在一种标准的聊法。我其实很讨厌“标准”这个词,因为它冷冰冰的,欠缺人情味。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去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我们怕自己的表述很不专业,说出来的想法很浅薄,但你必须意识到这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你不必去说一本书是好是坏,你只需要说书中的哪些内容带给了你触动,以及你为什么会被触动。
人不是麻木的动物,我们在读到悲伤的内容时会想哭,在读到幽默的叙述时会想笑,在读到实用的方法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在那些文字下面划上横线。
你所要做的只是更近一步,问问自己为什么想哭或想笑,想一想那些实用的方法可以用在哪些地方,把你的思维发散一下,让一本书成为你思考的起点而非终点。
3
我自己很喜欢读书,我发现书和书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
有些书从头到尾都很吸引我,我恨不得在书的每一页都做上记号,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想法;而另一些书就乏味多了,它们让我困惑,让我疲倦,让我在读完几页纸后,脑子里一片浆糊。
有人可能会觉得在上述那样的强烈对比下,我一定会认为前一本书要远远优于后一本书。
不,不是那样的。令我感到乏味的书很多,但这其中有一部分书在我看来并不比那些让我兴味盎然的书要差,我只是觉得自己遇到它们的时间太早了,我还没办法读懂书里的文字。
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把那本书搁置一段时间,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好几年。
我并不会刻意等待与那本书再次相逢,只是隔了一长段时间之后,如果我还能想起它,我会去寻找它并再次阅读。
也许时间与经验能让我获得敲门砖,让我在第二次阅读那本书的时候有所收获,也许我依然一头雾水,再次将那本书搁置。这些其实都无关紧要,因为我喜欢的仅仅是阅读这件事。
关于阅读有哪些好处,我写在了这篇文章里:《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而正是因为我知道阅读有多好,所以我希望有更多不爱看书的人,能捧起一本书开始阅读。
不用去管什么阅读方法,也不用去想读完后自己会有哪些收获,以你最舒服的姿势,挑一本你喜欢的书,尽情去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