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尊重事实、以证据求结论的科学态度。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3.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
【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呼吸和心跳的变化为线索,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气体交换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证明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一定的氧气,通过对实验的分析能发现“吸进的空气中氧气较多,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这一事实,从而懂得新鲜空气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秒表,呼吸汇总表、心跳汇总表各一份,3个集气瓶,3块毛玻璃片,自制的插有3根蜡烛的金属架,打火机。
学生:记录表(长纸条),记号笔,医用听诊器,塑料袋。
【教学过程】
(一)、测量“平静状态”、“跳动一分钟后”每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1.测量“平静状态”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2.出示课题:运动起来会怎样
3.测量“跳动一分钟后”的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4.各组反馈,将数据分别粘贴在呼吸汇总表和心跳汇总表上。
5.引导学生分析呼吸汇总表的数据,据此提出研究的问题:“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6.试着分析“运动后呼吸加快”的原因。
(二)、研究“呼吸为什么加快”
(1)认识和呼吸有关的器官
1.平时呼吸要吸进空气,跳动后也要吸进空气,吸进去的空气到了哪里?
2.空气经过了哪些地方到达肺部?呼出的气体又经过了哪些地方?
3.小结: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路线——气体从鼻腔吸入,经过气管,支气管到达肺部,人体不需要的气体在肺部集中,经过支气管,气管,鼻腔流出体外。
(2)寻找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
1.我们吸入空气又呼出来,吸进的空气在肺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2.体验反复呼吸一袋空气的感觉。
①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②交流自己的感受,试着解释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3.教师做演示实验,比较新鲜空气与呼吸过一次的气体、反复呼吸过的气体的区别。
①讨论: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②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