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蚕桑丝织产业受到严重冲击,传统的手工织造技艺面临失传,各种蚕桑习俗正在逐渐失去生存的空间,项目的传承和保护也面临着很多不利因素。现在“东桑西移”政策虽然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是不利的。“东桑西移”将使浙江省杭、嘉、湖地区和江苏省苏南地区的人逐渐放弃植桑养蚕,这也意味着中国蚕桑丝织文化将失去传统和文化的根基,这个失去了非常可惜。
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仅是做文物保存,有条件的文化遗产应该能整体保存,丝绸恰好符合这样的条件和需求。中国丝绸博物馆作为中国丝绸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和展示的单位,理应挑起这个担子。
博物馆不应该仅展出其中的一部分文物,而应该利用这些优势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有其多样性,但单纯的民间传承有一定的局限性。能在当地自然传承当然最好,但现实中相当一部分传统技艺已经失去了活性生长的土壤,这时就应当充分利用博物馆可以长久收藏的优势。过去,人们认为博物馆只有文物实物的展示,即使有相关技艺的表演,也只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这些实物。现在,这个观念已经转变了。
中国丝绸博物馆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是目前国内少数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博物馆。我们组织专门人才去学习这些技艺,然后在馆里展示,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对馆藏内容的丰富和对博物馆功能的拓展。我们还准备设立一个专门的保护研究中心来研究桑蚕丝织技艺。除去我们联合成都、苏州等地将蚕桑丝织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中国丝绸博物馆曾组织人员在2007年俄罗斯的“中国年”活动闭幕式上进行丝织技艺表演和丝绸工艺品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