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
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写简体。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采用(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第38页)。太平天国最有名的简化字是「囯」(王是玉的本字,比国字少一点,字体左右对称,寓意太平。太平军打到哪里,囯字就用到哪里),不过太平天国灭亡后,文字简化运动也停止。太平天国是东亚第一个进行系统性汉字简化的政权,甚至影响到后来的民国以及新中国的汉字简化运动。
现代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群众曾经创造了许多简笔字,这些新造字被称为“解放字”,如团、队、护、忧、极、沟、历、艺、钥、乡、宪、习、灭、吨、丛等。1949年5月,一直致力于改革汉字的语言学家黎锦熙联同多所高校的语言文字专家,向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建议成立一个文字改革研究会,恢复屡被战乱打断的文字改革工作。
扩展资料
简化是文字发展总的趋势。自文字产生之日起,简化就一直存在。除汉语外,国外许多文字也经历过由繁到简的变迁。德国早先使用花体字,从艺术上看很不错,但是由于书写困难,就逐渐演变成跟英文形式接近的文字。日本以前学写中国字,后来简化成了汉字和字符的组合。
人的行为更崇尚“省力原则”。简体字之所以“受宠”,跟人的行为特征、人的本能也有着根本联系。“人总是希望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总是有意无意地坚持着‘省力原则’,在繁体字和简体字之间,选择简体字就体现了这一原则。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