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与绘画语言差异和艺术魅力

2022-04-04 文化 87阅读
“塑绘不分”、“塑容绘质”是中国雕塑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人并不注重雕塑和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区别,中国雕塑常常表现出许多与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相同或相似的因素。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至今画家有轻拂丹青者,谓之吴装,雕塑之家,亦有吴装。”这是就风格而言的,所谓吴装指绘画上出现的“吴带当风”的画风,受其影响,雕塑中也出现了这种风格的雕塑,在雕像衣饰上表现出来。清人余俊明在《画跋》中说:“吴生之画如塑然,隆颊丰鼻,跌目陷脸,非谓引墨浓厚,面目自兴,其势有不得不然者。正使塑者如画,则分位重叠,便不求其鼻颧额可分也。”可见画家在描绘人物时也会受到雕塑的影响,表现出在平面中追求立体效果的努力。
中国雕塑与绘画间相互融通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表现在色彩上,中国古代雕塑讲究“装銮”一般都是上色的。西方在古埃及、古希腊时期,雕塑常常也是上色的,在古罗马时期就逐渐向不上色方向发展。后来,是否用颜色在西方成了绘画与雕塑的一个重要区别。德国艺术史家迈约在《希腊造型艺术史》中认为,上色的古代雕塑只是雕塑的准备阶段,应该把它的排除到真正的雕刻之外,他认为随着艺术趣味日益提高,“雕刻也就日益抛弃本来对它不适合的色彩的华丽;出于明智的考虑,它只用光与阴影,以求使观众得到更高的温润、静穆、明晰和愉快的印象”。达芬奇在《论绘画》里更是直接指出“绘画与雕塑比较:一—雕塑缺少色彩美,缺少色彩透视,线透视。”因此,中西雕塑在色彩的运用上是有区别的。
线条,在中国绘画中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之一,中国画与西画相比,中国画更讲究线和墨色的变化。而西方绘画则更讲究色彩、光与影的变化。中国雕塑与绘画的互通性表现在,线在雕塑中也是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中国古代优秀的雕塑作品几乎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而西方的雕塑则更重体积、团块。米开朗基罗的一句名言是:“只有能从高山上滚下来丝毫不受损坏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他认为滚下来被损坏的东西都是雕塑所多余。当然中国雕塑也不是不讲究团块造型,而是将四块造型与线造型结合起来,与西方雕塑一般不用线造型相比显出不同特点。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